趣谈汽车前防撞梁碰撞设计中能量吸收的第一道屏障

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并不复杂,但往往是碰撞事故中最先吸收能量的结构。说到汽车安全,相信大家会更关注汽车是否耐撞。相对于车辆的颜值和动力性能,汽车的安全性关系到人的生命,所以大家对没有后防撞梁的汽车都很挑剔,但是没有产品敢输前防撞梁,只是分类比较复杂,有偷工减料的空间。有防撞梁就够了吗?防撞梁有区别吗?除了防撞梁不需要其他配置了吗?

前防撞梁作为汽车安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要明确一点,“防撞钢梁”真的不是为了防撞,而是为了传导力,也就是吸收能量,因为一旦撞上,横梁必然变形。前防撞梁的意义是车辆第一次承受冲击力的装置。车身被动安全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就是一点点力就会把整个车身都逼出来。也就是说车身某个位置被撞了,如果只让这个部位承受载荷,防护效果会很差。如果让整个骨架结构承担某一点的受力,可以将某一点的受力强度降到最低,前防撞钢梁在这里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在高速碰撞中,防撞钢梁起到传递力的作用,在低速碰撞中,防撞钢梁可以起到降低维修成本的作用。那么为什么有些车的防撞钢梁上会有泡沫呢?当然,这并不是防撞钢梁“变身”成了泡沫,而是在防撞钢梁上加了一层泡沫作为吸能块。在低速碰撞行人时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最大程度保护车内外人员的安全。

防撞梁的结构有很多,从侧面可以看的很清楚。“ω”形可以有效引导变形方向,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车内乘客的不适感。

“口”的形状横截面中空,变形范围大,可以降低后部的损坏概率,降低维护成本。下图为“日”字形。

“眼”字类似于“口”字,防护能力更强。

弓形,经典的吸能保护设计,保证了一定的强度,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它的形状与ω相似,但更粗。

双层设计,带有二级缓冲,会更好的保护行人,轻微碰撞不会直接接触主杆体,可以降低维护成本。

除了形状不同,材质也有区别,比如钢和铝合金。抗拉强度约为1000MPa以上的超高强度钢广泛应用于大多数汽车防撞梁,其厚度大多在2~3 mm左右,近年来很多汽车品牌开始使用铝合金材料制作防撞梁。铝合金的密度是钢的三分之一,同样体积的铝合金重量只有钢的三分之一。

钢制保险杠防撞梁提高了钢板的抗拉强度,通过减薄厚度提高了材料的吸能性能。铝合金保险杠防撞梁则相反,通过优化结构设计,设置不同厚度,提高吸能性能。设计得当的铝合金保险杠横梁不仅比钢制保险杠横梁更轻,还能吸收更多的能量。铝合金保险杠防撞梁虽然更轻更有效,但其制造成本比钢制保险杠防撞梁高。

吸能盒是防撞梁和两个车身纵梁之间的金属盒,简单理解为吸能盒。能量就是冲击力。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防撞梁有一定程度的能量吸收。但如果能量过大,超过防撞梁的承受能力范围,就会把能量转移到吸能盒,吸能盒会吸收所有的冲击力,自己变形,最大限度保证纵梁不受伤害。一般在吸能盒上设计导向槽来引导变形轨迹。所以大部分吸能盒都是不规则的矩形柱体。低成本的廉价车可能会取消吸能盒结构,碰撞吸能的效果很差。

前防撞梁和吸能盒是车辆前部安全防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件,能有效保护汽车,减少碰撞损伤,降低维修成本。根据设计形状和材料的不同,防护效果有高有低。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发展,铝合金前防撞梁和吸能盒会逐渐普及。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