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抑制剂的未来发展
据卫生部2006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底,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约65万人,去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约6万至8万人,平均每天新增约200人。快速膨胀的患者数量意味着快速膨胀的药品市场。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内抗艾滋病药物生产企业热情不够。政府对药品的招标制度,让企业的利润降到了最低点。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降低。
作为一种重要的艾滋病药物,蛋白酶抑制剂市场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然而,尽管国外跨国公司不断推出更新的蛋白酶抑制剂,并一直引领抗艾滋病药物市场,但国内市场申请人少,品种少。目前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蛋白酶抑制剂只有三个品种(详见附表)。以十六大统计数据为例,2002年至2005年,只有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进入统计,且全部由默沙东提供。这主要是因为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工艺比较困难。国外上市的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利托那韦等,在国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化合物、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国内厂家暂时无法仿制。
虽然国内抗艾滋病药物市场逐渐成熟,但在蛋白酶抑制剂领域,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未来随着其他蛋白酶抑制剂专利的到期,国内企业会争相仿制,品种也会增多,但竞争会更加激烈。届时,药企不仅要与进口药争夺市场,还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因此,鉴于在整个艾滋病药物市场增长的带动下,蛋白酶抑制剂市场也在相应扩大的趋势,国内抗艾滋病药物生产企业不应盲目乐观其已取得的市场地位,而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积极应对最新研发趋势和产品的挑战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