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审查是否意味着保密?
“保密审查”,顾名思义,就是审查要“秘密”进行,不能向“外人”透露。在中国,“保密审查”是每个“想在海外申请”的专利申请的必经程序。专利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申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事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报,进行保密审查。保密审查的程序和期限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那么为什么保密审查必不可少呢?保密审查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国家安全,每个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相应的保密审查制度。在外国提出专利申请前,申请人必须在本国提出保密审查请求或者满足相应条件后,才能在外国提出申请。专利申请的保密审查程序是申请人拟对在本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国外提出专利申请时,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的审查程序。《专利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专利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申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事先向专利局申报保密审查。提交保密审查请求实际上是要求专利局核实拟在国外申请的发明创造是否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如果涉及,专利局会向申请人发出保密审查通知书,告知其相关专利申请将转入保密审查模式,或者需要通过保密审查模式提交,不允许直接在境外申请;如果不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切身利益,专利局也会告知申请人可以在国外申请,或者没有结论认为不存在需要保密审查的事项;申请人自其请求提交之日起4个月内未收到保密审查通知书的,可以向国外申请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向国外有关机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边肖特别提醒,设计不需要经过保密审查~
了解了保密审查的作用,就能理解我国制定保密审查政策的初衷。
那么在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保密审查时,需要考虑两个关键点:
1)什么是“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
一般来说,涉及国防利益的发明主要是指专门用于国防或者对国防有重大价值的发明;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国防利益以外的重大利益的发明创造,是指涉及国防利益,公开后会影响国防能力,损害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或者削弱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发明创造。能不能具体一点?对不起,具体的保密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当然,这个国家的相关规定是不能公开的,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经过权威部门审核后才能确定。当然,申请人也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保密审查申请,但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保密申请,还需要机关审查后确认。
2)如何理解“在中国完成”
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其实质性技术方案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如何解读“实质性技术方案的实质性内容”成为关键。
此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看发明人的研发工作是否在国内完成;
其次,要看独立权利要求特征部分记载的发明人创造性劳动贡献的内容。发明人的相关工作在中国完成的,视为在中国完成;作品在境外完成的,不能认定为在国内完成,不考虑说明书中记载其贡献的发明人;
再次,如果权利要求中的专有权利特征反映了几个发明人的工作,而有些发明人在中国完成了工作,有些发明人在海外完成了工作,则需要进一步判断谁的贡献更重要。
根据上述规则,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发明创造是否需要在我国进行保密审查做出初步的认定和判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市场开放和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涉外”因素,如开发团队有外籍员工,合资企业有海外团队和R&D部门。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对涉及该国国防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专利申请也有保密审查的要求。然后,许多中国申请人提出了如何对“涉外”发明创造提出保密审查的问题。
边肖认为,如果R&D作品在中国完成,即使发明人有外国人,也可以认为是“在中国完成”;R&D作品在境外完成的,即使发明人来自中国,也可以认定为“在中国完成”;如果R&D工作在中国和海外同时完成,为保险起见,最好在申请前制定保密审查的策略,分别在中国和海外国家进行保密审查,以确保在申请过程中或日后授权后不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风险从何而来?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专利权永远不授予中国,可以作为无效理由,甚至可能违反中国其他法律法规。事实上,大多数专利申请都不会涉及国家的重大利益。为了避免这个程序,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可能得不偿失。
当然,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申请人的R&D和申请策略的不同,现实中会出现各种情况,申请人需要提前制定并实施保密审查请求的策略。保密审查的结果关系到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稳定性,需要申请人在提交申请前认真核实。边肖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申请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010-82732278。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国专利法详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