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物技术的[紧急]新进展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制药、作物育种等前沿领域迅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发明专利5182项,国际专利456项,新品种保护权1227项,新药证书45项。

生物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陆续取得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学术论文水平提升较快。“十五”期间,我国生物领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特别是我国科学家打破了《细胞》20多年不发表论文的尴尬沉默,仅2005年就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

发明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九五”期间,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455件,其中国际专利10件;“十五”期间,专利申请总量达到5182件,其中国际专利456件,增幅惊人。

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学项目。“十五”以来,我国参与了“国际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作图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10%的工作。2004年,中国科学家发起并领导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生物技术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特点在超级杂交稻和抗虫棉领域最为明显。

近五年来,中国* * *育成60个通过审定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其中7个新组合达到亩产800公斤的产量验收;推广超级杂交稻1.5亿亩以上,按亩产50公斤计算,增加水稻750万吨。

在此期间,我国获得30多个抗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54.38+0.2亿亩,减少农药使用量5万吨,获得经济效益654.38+0.6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抗虫棉品种推广面积已大大超过美国进口品种。

医药行业创新不足的局面初步改变。

在国家863计划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大幅提升: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获批上市,41个新药证书正在申报,109个药物获批临床试验,206个候选创新药物即将完成实验室研究。

生物技术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产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首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国内唯一由专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糖尿病新药“泰络特”正式上市,销量不断攀升。

-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由多个单位联合研制,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血栓,是全球首个注册批准的重组葡激酶溶栓药物,即将进入临床使用。

——自主研发的sars疫苗在全球率先完成1临床试验;艾滋病防治科技研究初见成效,两种治疗性疫苗获批临床试验;我国研制的人禽流感疫苗即将完成1期临床试验,其安全性已得到初步验证。

——一批组织工程产品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研发成功,有望迎来中国“再生医学”的新时代。其中,“组织工程皮肤”即将获得生产许可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准上市的组织工程产品;“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血液肿瘤”已启动1临床试验,有望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生物芯片亮相国际市场。

科技部介绍,近年来,我国在京、沪、陕、津、宁建立了5个生物芯片R&D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5个基地为核心的生物芯片R&D格局。经过五年的大力培育,生物芯片产业这一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在中国已初具规模,部分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五年来,我国成功开发了200多种生物芯片产品,6种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获得新药或医疗器械证书,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博鳌的芯片扫描仪已出口欧盟和美国,生物芯片和服务销售额达2亿元,技术转让和出口近7000万元。

此外,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多项国际授权专利的有源生物芯片技术平台,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一些知名的欧美专业生物技术公司在产品研发中需要使用中国拥有的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