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飞行的最新信息。
近年来世界航天进展综述2006年是中国航天成立50周年、人类首次太空飞行45周年和航天飞机首次飞行试验25周年。这一年,世界航天技术和产业继续取得新进展,载人航天和空间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军用、民用和商业卫星发射活动较往年有所增加,各国航天投入继续增加,新一轮国际航天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有力竞争者。美国继续引领世界新的航天潮流。俄罗斯正试图重振其昔日的太空荣耀。欧洲、日本和印度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太空实力。空间技术继续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甚至私营企业涉足航天领域,国际航天合作呈现出新的趋势。1.新一轮国际空间竞争日益明朗。航天技术及其产业一直是世界大国激烈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由于航天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6年里,主要航天大国和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航天技术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战略举措。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印度都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长期空间发展战略、计划或政策。其中,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发布了新的国家航天政策,中国发表了200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俄罗斯发表了2006 ~ 2015航天发展规划。印度航天部已向政府申请批准载人航天计划,计划在2014年投资44亿美元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日本正在制定宇宙基本法,试图放宽对太空军事利用的限制,放弃自1969以来仅限于“非军事”目的的和平利用太空政策。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后10年的低迷期后,各国航天投资重新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2006年,上述国家的航天投入继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航天发射活动频繁,航天工业的政府大单和大合同越来越多,军事、民用和商业领域的航天活动规模不断扩大,表明新一轮国际航天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然而,新一轮国际太空竞争与冷战时期美苏的太空霸权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它不是美苏之间的太空竞争,而是反映了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诸多大国之间的太空竞争:美国要努力保持世界太空的领先地位;欧洲试图整合欧洲所有资源,在航天制造、发射服务、全球导航与遥感卫星、太空探索等重要领域获得战略独立性和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俄罗斯力图重振昔日的航天辉煌,在载人航天、无人太空探索、航天制造和发射服务以及军用和民用卫星技术的各个关键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扩大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市场份额;日本、中国和印度在争夺亚洲地区航天大国地位的同时,力争跻身世界航天大国或航天强国之列。除了上述航天大国在不同层面上的国际航天竞争,还有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韩国、巴基斯坦、泰国、伊朗和台湾省,南美的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非洲和中东的南非、尼日利亚和以色列,独联体国家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空间投入,培养了人才,积累了实力。通过与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不同形式的合作,努力发展军民两用的侦察通信卫星或科学卫星,发展本国的航天技术和产业,增强本国的军事、科技和经济实力,提高在本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2.2006年,各国继续加大航天投入,航天预算在10年间增长了近1倍。2006年,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等主要航天国家继续增加军事和民用领域的空间预算,总投资估计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美国2006年的军用和民用航天预算约为375亿美元,欧洲航天局、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总投入约为75亿美元,日本约为26亿美元,俄罗斯约为6543.8+0.5亿美元,印度约为9亿美元。与1997年上述航天国家的总投资335亿美元相比,10年期间,主要航天国家的总投资增加了165亿美元,增长了近1倍。3.美国颁布了一项新的太空政策。2006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新的国家太空政策,以取代克林顿总统在1996年9月颁布的太空政策。这一新政策既是旧政策的延续,也是对10年来国内外重大变革(尤其是反恐战争)的政策修正。布什总统出台的这一新政策比旧政策更加理性务实,对太空控制等敏感话题的表述相对原则、模糊,留有很大余地,但对“主权”和“权利”的表述更加准确。比如1996的太空政策中,声称“对美国太空系统的故意干扰和攻击是对美国主权的侵犯”,但新政策改为“对美国太空系统的故意干扰是对美国权利的侵犯”。既有宏观政策,也有微观具体政策;既保持了与1996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又回应了当前和未来空间活动中世界关注或可能面临的问题,如空间核动力源供应、空间碎片、频谱利用与保护、出口政策和国际合作等。然而,在国际合作和空间技术和产品的出口限制等热点问题上,没有看到重大的政策变化。4.载人航天活动顺利开展,美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正式启动。2006年下半年,美国航天飞机连续三次成功飞行,标志着美国载人航天活动不仅成功摆脱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来的阴影,而且为航天飞机在2065,438+00年退役前完成国际空间站后续组装工程所需的65,438+04次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也在2006年发射了几艘联盟号载人飞船和几艘进步号货运飞船。美国和俄罗斯频繁的载人航天活动已经运送了20多名宇航员(包括世界上第一位自费女太空游客)和数十吨燃料、食物、水和科学仪器设备往返国际空间站。美国在实施太空探索和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8月3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选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设计、开发和制造新一代载人探索飞船(CEV),命名为猎户座(Orion),合同总额高达81亿美元。猎户座载人探索飞船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探索计划的关键。它是新一代的航天器,将取代航天飞机往返国际空间站,执行载人货运任务,重返月球,甚至探索火星。预计2014进行首次试飞,2018首次登月。5.欧俄联合设计新一代载人飞船。2006年7月18日,俄罗斯航天局取消了对kliper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的招标,宣布暂停实施举世瞩目的kliper计划。虽然由于缺乏资金,kliper的研制已经暂停,但俄罗斯无意停止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目前,俄罗斯已经开始转向欧洲寻求合作与发展。据《太空新闻》2006年6月26日报道,欧洲航天局各成员国政府已同意与俄罗斯联合设计新一代先进乘员运输系统(ACTS),为期两年。ACTS宇宙飞船将用于国际空间站,未来的载人登月或其他任务。如果欧俄能达成合作协议,日本也表示愿意参与。这种合作的外部动机是,美国拒绝其伙伴国参与猎户座飞船的研制,而欧洲、俄罗斯和日本无力独自完成新一代飞船的研制。目前,俄罗斯已选择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参与第一阶段联合设计。这标志着欧俄合作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设计有望正式启动。6.俄罗斯研制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据俄罗斯媒体4月21日报道,2006年,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公司正在研制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摆渡”号,以便取代2013年后使用了20多年的货运飞船“进步”号,向国际空间站或月球基地运送物资。由于新一代货运飞船不仅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在轨道上运送30吨货物,与现有的一次性使用2.5吨货运能力进度相比,新一代“摆渡”将大大提高运输能力,降低太空运输成本。新一代货运飞船采用船货分离的设计思路:先将空载的“摆渡”发射到距地面200公里的停泊轨道待命,再由另一枚火箭将装有货物的专用“集装箱”送入同一轨道。之后,“渡轮”利用两个停靠港中的一个与集装箱对接,将其摆渡到国际空间站或月球等指定位置。这种航天飞机还可以将空间站垃圾装入货箱运送到近地轨道,扔进大气层烧掉,在轨道上等待下一批货物的到来。7.空间技术继续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太空技术不再是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大国的专利。朝鲜2006年进行的导弹发射和核试验震惊了全世界。近年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巴西、阿根廷、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马来西亚)以及产油国(如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正在积极发展空间技术,以提高它们在本区域的国际地位。他们或者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或者正在积极制定计划,寻求合作发展空间技术,或者派遣宇航员遨游太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4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发展航天技术,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自主研发军民两用的侦察和通信卫星系统。此外,在美国和欧洲,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私营企业投资于过去只有政府和大型航天公司才能涉足的航天领域,一些大学研发微型卫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2006年9月俄罗斯发射一箭18失败的微型卫星,大部分是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大学研制的。8.国际空间合作呈现新趋势和新特点。国际空间站是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大战略竞争对手从争霸走向合作的产物。这项由美俄主导,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个伙伴国参与的跨世纪重大合作项目,历时20年,耗资数千亿美元。目前集结任务尚未完成一半,面临着规模缩小、驻站人数减少、目标及其价值重估、人货运输和电力供应不足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到目前为止,所有参与合作的伙伴国,特别是美俄欧日等大国,都承诺将这个项目进行到底,并试图从中获得最大利益,但他们也在总结自己在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调整未来的国际合作模式和策略。目前,影响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有三个:国家荣誉、国家利益和对技术转让的担忧。因此,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际空间合作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首先,美国婉言谢绝了欧洲、日本等盟友参与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太空探索计划,表示要单干。因为美国不再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耗资数千亿美元的国际声望和科技创新成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允许非美国公司参与美国重返月球所需研制的新型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其次,欧盟在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上的国际合作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寻求面向全球的全面合作转变为旨在扩大市场的有限合作,不允许包括美国在内的非欧盟国家参与伽利略卫星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尤其是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特许经营权的竞标及其未来的管理。上述例子表明,美国和欧洲对国际空间合作越来越保守和谨慎。未来10年,国际空间站等大型国际空间合作项目(如载人登月或火星)不会再出现;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大航天项目(如导航卫星)不可能有真正的国际合作。但由于资金短缺,俄罗斯仍有技术实力,可能更愿意寻求国际合作来实现其重大航天目标。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可能会转向俄罗斯,开展以探索月球或火星为重点的双边或多边短期阶段性合作。未来更多的是另一种多边和双边空间合作,带有强大的商业或政治外交。比如6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对地观测组织(GEO),以及美日、美印、美韩、美台(湾)、中俄、欧俄等各种小范围、单项的国际合作。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