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翻译专业就业形势好吗?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日本企业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发展。中小企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有7000多家日企和代表处,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日企数量达到3万家,涵盖金融、贸易、机械制造等制造业和服务业。
日企多了,对人员的需求自然会增加。近年来,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一路提升。除了高校日语毕业生,通过自学和社会培训学习日语的人数也大大增加。2005年,仅上海就有25000多人参加了日语水平考试。虽然25000人的应聘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相对于7000家日企的需求,每家公司平均只能分到3个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国内企业、欧美企业等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是因为商业关系而不断上升,相当一部分日语人才被“瓜分”,使得日语人才的供给更加捉襟见肘。
从猎头办公室也可以看出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有26家专门从事日本猎头的人才中介机构,这还不包括大量以咨询名义工作的“地下”猎头。据知情人透露,如果算上这些“地下”猎头,为日企服务的中介机构不下100家。目前这些中介并不缺订单,只是担心他们的数据库里没人。
语言能力只是“敲门砖”
在日资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日语能力1”或“日语能力2级以上”是最常见的语言要求。但是日企持有日语二级甚至一级证书是不够的。“很多人日语水平考试分数很高,但连日语字母的格式都不清楚。”上海中小企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新禄告诉记者,很多持有日语证书的人业务能力较弱,有些人甚至不会使用日语输入系统。而且由于目前日语水平考试没有口语测试,“哑巴”日语的现象也很普遍。所以日语水平考试1和2的证书,充其量是去日企的敲门砖。
日企普遍反映日本人才招聘普遍遇到三个问题:1。日语人才供不应求,选项少;2.缺乏水平不明、日语一知半解、技能一般、了解日企运营规律的一线人员(技术工人、蓝领);3.缺乏成熟的人才。即使是一些获得了一级能力测试证书的人,也缺乏对日本文化和礼仪、商务术语以及日本电脑使用的了解。日本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主要标准是个人专业能力、是否重点大学毕业等。,而企业也渴望市场能提供全面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供企业选择。
文化差异成为“障碍”
除了日语人才短缺,文化差异也成为本土人才与日企近距离接触的“拦路虎”。相对于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欧美企业,日本企业限制个性、突出档次、崇尚论资排辈,工作环境和氛围相对僵化、机械。这种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年轻而活跃的本土人才。此外,薪资差异也是日企吸引力不如欧美企业的重要原因。按照现在的行情,一个学日语的应届毕业生进入日企,起薪一般在2000 ~ 2500元左右,而欧美企业的平均水平是3000 ~ 4000元;此外,日企中国员工晋升的“天花板”问题也是本土人才的“心病”。
随着日企本土化的逐步深入,很多日资企业也在入乡随俗,寻求适应当地人才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塑造竞争力。相信更多的本地人能在日企找到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