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五一期间,薛宝琴写了十首古诗,包含八件事。它们是哪八样东西?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十个含蓄的东西。请猜猜看。大家都说“自然巧妙”“妙不可言”,但猜了一会儿,他也猜不出来。作者在书中始终没有交出答案,引发后人猜测。但据我所知,目前为止我只猜到了四个,其余的答案都站不住脚。200年来,红学家已有数百人,研究著作浩如烟海,但大多将这十首诗视为暗礁,绕道躲过去,所以这十首诗的答案大多至今未解。为此,我想把我对这些诗歌奥秘的思考结果奉献出来,作为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那是在史无前例的1973,我已经被抢了三次,根本没书看。我在孤独中向村里的亲戚朋友借了《红楼梦》(第二卷,31-60),细细品读,不再像学生时代的过眼云烟。这才发现这十首诗的背面藏着十个谜语。当时书上略有注解,没有透露答案,所以主观猜测。俗话说“愚人多忧必有所获”,我已经猜到了七首诗的答案,分别是《恋恋跨趾》、《恋恋青冢》、《恋恋梅花》、《恋恋赤壁》、《恋恋桃叶》、《恋恋淮阴》、《恋恋浦东寺》,心情相当激动。但我想我还是懵懂的,我个人的猜测可能已经被很多红学家的智慧彻底照亮了。

1979年,我从山村回到市中学教书,第二年去图书馆查相关资料,才发现著名专家的猜测既一致,更不一致;只有三首歌是一致的,分别是《过脚趾头》、《清陵》和《观梅花》,其他的歌就大相径庭了。在反复考虑原诗后,我更加确信我的见解是有点超越前人的,这是令人鼓舞的。同时也激励我继续解开其他三首诗的谜团,到1982,解开了广陵怀古和马尾怀古的谜团。为了整理这些资料,我看了北师大版1992的《红楼梦校对本》。从笔记中得知,王锡联对《马嵬怀古》进行了准确的猜测,与我的结果一致。这个猜测让他比周纯和许凤仪高出一个头。可惜我还没有找到“中山往事”这首诗的令人信服的答案。对于这首诗,周纯的猜测是“肉”,看似荒诞;王锡联的猜测是“耍猴”,似乎相当牵强;许凤仪的猜测是“木偶”,原诗中有两句说得通,但另外两句很难解释,正确答案总是与全诗和谐一致。对了,“木偶”更多的是分为“木偶戏”和“皮影戏”,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清代人对《交趾》、《清陵》、《马嵬》、《梅花》四首诗已有定论,而《中山》之谜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所以我就我对另外五首诗的探究成果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赤壁怀旧

赤壁沉,水不流,名空;

很台很冷,无限的灵魂在里面游走。

十首之首,制作精美。从歌颂历史的角度来看,是珍视赤壁之战的历史: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吞并万里,孙权与刘备联合抗击,在赤壁用火攻曹操船只,大破之。

周纯在清代的猜测是“提着灯笼的战船水符”,意思是“灯笼”,但肯定是他说的——灯上要画“战船水符”的场景,否则灯就和诗谜无关了。许凤仪猜测,那是一艘“法船”,在旧俗中用于鬼节祭祀鬼怪。它是用纸糊做成的,上面绑着念经的和尚。船头更是挂满了鬼怪,被放在江上——名为焰口,最终烧成灰烬。全诗与“赤壁下葬”“只留一人名姓”之类的词语毫无关系,因此缺乏说服力。有人推测是“灭蚊灯”或者无关。也有学者比较谨慎,不妄加揣测,但感觉全诗笼罩着一种阴森阴冷的气氛,认为是大观园不祥的结局。这种理解不无道理。

我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是《棺材》用原文的四行字一条一条地检查,毫无阻碍。

1,棺材四面都画着朱赤,正应了《赤壁》这首诗,说它影射了荣宁二府的命运,虽热,但必然崩坏灭亡。“棺材”简直就是这个家族注定衰落的形象而准确的象征,也暗示着它所属的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灭亡。

2.第一句话是关于棺材的埋葬;第二句指的是空船棺材的形状,棺材正面必须标明死者的姓名;第三句是安葬时在鼓乐声中亲人哭泣火化的场景;第四句是最后的结局——历史上没有人能逃脱进棺材的命运。-这是一幅葬礼风俗画!

如果你专注于吟诵历史,你可以这样翻译:

赤壁之战后,逝者耽于堵河。

死者白留一姓,江面是烧船;

萧瑟风中的火,让曹兵又哭又叫。

无数的灵魂从此进入了冥界。

如果用吟诗的方式翻译,可以表达如下:

它被朱赤包围,最终被埋在地下。

它的形状像一艘空船,装载着白白死去的人;

下葬的时候,亲戚们都在哀号,所有的东西都被烧了。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没能逃出这个家!

淮阴怀旧

一个强壮的人必须防备恶狗的欺凌。当棺材覆盖着三个方向时:

发消息就不要轻慢,一顿饭之恩就知道了。

从咏史的角度,四首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韩信的人生经历:1,韩信少年时被胯下受辱。2.后来被封为三齐之王,为杀人埋下了伏笔。3.当你贫穷的时候,你被这个世界抛弃了。4.我吃过我妈一顿饭,发大财后奖励我一千块钱。

清代对这首诗有过很多猜测,但都没有击中要害。周纯的猜测是“兔子”,这太不可思议了:许凤仪的猜测是“厕所”。总的来说,他完全被“三定”“鄙视”“一餐之恩”这几个词搞糊涂了,走不出墙角,甚至把“死”和“屎”合二为一!王希濂猜是“打狗棍”(又称打鬼棍)。他是这样解释的:“做了各种恶行,就会怕死。这是北方的普遍习俗。死了就要吃一碗饭,放三根棍子,把面煨了当木槌给它,让死人替恶狗村打狗棍。”——我知道我舍不得,不得不加。但死者不全是“壮士”,这与第一句话无关。

玄机其实是一根“拐杖”,四首诗分别描写了它与青壮年、老人,尤其是乞丐的关系,是一首关于对象的妙诗。这首诗可以翻译如下:

中青年人可以手拉手防止恶狗互相欺负。

老人带着它(两条腿)快死了;

只是一根拐杖,世上的人不应该轻视它。

(乞丐都是拄着拐杖生活的,沿街乞讨的时候总是这样叫。)请给我一口吃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

这难道不是一个描绘悲惨社会生活图景的好方法吗?任何熟悉那个悲惨年代生活场景的人,都会勾起悲伤的回忆。这一切无需考证,一切脱离现实生活的借口都会显得牵强,苍白无力,无法服众。

如果从吟诵历史的角度翻译,文本要重新调整;

韩信,你年轻力壮,要提防恶犬欺软怕硬。

他当上了三齐王,隐藏着被杀的危机。

当你卑微贫穷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都鄙视你。

没想到,你后来用女儿报答了漂流妈妈的友情!

在猜这个谜语的过程中,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给了我很多启发。在他的剧作中,有一个斯芬克斯怪兽,站在路口的悬岩上,给路人讲谜语,让很多人因为猜不到而被它吃掉。后来,俄狄浦斯路过,怪物给他讲了一个谜语:世界上有什么动物生来有四只脚,后来有两只脚,用了三只就摇摇摆摆了?俄狄浦斯回答说是人。因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四肢着地爬行,长大了挺直了身子,用两条腿走路,老了举起一根拐杖,就成了第三只脚!谜语被猜中,妖怪羞愧跳崖而死。有译者干脆把谜语翻译成了九个字:“晨四尺,午二尺,暮三尺”,而这个“暮三尺”几乎和“三姿合棺时”一模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浦东寺庙怀旧

小红骨轻,窃携而成。

虽然被老婆吊死了,却勾引了同行。

蒲东寺是西厢记王实甫庙的虚构名称。这首诗写的是热心帮助与莺莺结成良缘的丫鬟媒人,被莺莺的母亲郑夫人拷问。

只因诗中有“骨”字,周纯的猜测是“骰子”(赌具),第一句不愿考虑,再往前就没什么意义了;王锡联盯着“红”字,一口咬定是“红天灯”;还有的大概是被“挂机”蒙蔽了,猜“竹帘”、“鞭炮”、“鞋拔子”之类的。我觉得正确答案是“骨针”。针,古zhē n @ ①,更古为谚。文字是历史的有力证明,文字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在古代,人类用鱼骨或兽骨制成针,“针”字也标志着大部分是用竹子制成的,青铜和铁的出现使其逐渐消亡。但是,在中国骨针何时完全消失,完全被钢针取代,从来没有历史学家划清界限。

资料显示,英国雷迪有一个针博物馆,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英国,1898制作一根钢针需要22道工序,其中钻孔和抛光需要精密的劳动设备。这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可想而知,在此之前的130多年,我们民间的手工作坊,想做一根钢针都难!所以不排除骨针在当时并没有消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与钢针并行存在。总的来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骨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此,原诗上注一句:1,骨针,既然制作困难,自然昂贵,必被女性所珍爱。把它染成红色很漂亮,一旦丢失也容易识别和找到,所以叫“小红”。2.第二句描述的是女人用针线缝制衣服的过程。3、3、4句写完针线,女人要把针收起来,尾线不拆,于是有了“勾引对方”一句,插进“针堆”;针堆是用丝绒做成的球,经常挂在伸手可及的墙上,所以叫“挂”。如果你关注这个故事,你可以这样翻译:

小媒婆,你这个卑微的丫鬟,

你明谈暗谈,把一对恋人撮合在一起;

尽管她被老太太绞死并折磨,

但毕竟成了深情的恋人。

如果你专注于吟诵的东西,你可以这样翻译:

你看你,一身红衣,轻盈精致。

没想到,各自东西的面料连为一体;

事后经常被老婆高挂。

但后来他勾引了多情的尾线。

谜语,它的起源大概和文学艺术一样久远,在古希腊就有关于狮身人面像的传说,在印度文学作品中有《二十夜》,其中以女王求婚为线索编织了二十个动人的谜语故事,可谓是艾灸人口。先秦经典《荀子赋篇》中也有精彩的例子,其中有五则是谜语。其特点是“避词用隐义,比喻指物”,即用各种巧妙的比喻代替直接的词语,暗示事物的特征,让读者去揣摩。如《甄宓》:

这里有一样东西,生在傅山,在大厅里;无知无术,善治衣冠;不偷,不偷,穿衣服;离开日日夜夜成为一篇文章;为了能够纵横结合,还要有良好的平衡性;盖在下面的人,装饰在上面的皇帝;大有成就,没有好处;用之,则存之;如果你不用它,你会死的。我孤陋寡闻,竟敢邀君!

王越:这个丈夫开始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的成功是小的,他是邪恶的。长尾巴尖是恶。头ā n @ (2)高达赵的末日耀目恶?一路,终以为是物,无羽无翼,极反反复复;结局生而事始,结局zhā n @ 3而事已生;把它当成父亲,把它当成母亲;缝表接内:老公才是真理。“针”的形象和作用用君臣问答的口吻写得惟妙惟肖,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它比《红楼梦》早出两千年,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一个是精雕细琢,一个是凝练细腻,其中也包括《西厢记》。两者相隔两千年,在中国文学的时空里相互辉映。

回望广陵往事

蝉啼一眨眼就栖息了,隋堤风光近;

就因为浪漫的数字,惹了很多话。

从怀旧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讲述的是杨迪皇帝杨光挖渠游扬州的史实。在这方面,诗中的话应该略加解释:

广陵:古代一个县的名字,现在江苏省扬州市。杨迪第三次下江南时被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隋堤:隋大业初年,琼沟开入河中,旁筑御道,树上植杨柳,称为隋堤。

因为注意到“广陵”和“舌口”两个字,周纯猜测是“东晓”;许凤仪从隋堤广泛种植的“口舌”二字猜测是“柳牙签”。王希濂因隋堤风光想到柳,又因风流关系猜中为柳絮。他们的相似点只是比其余的少了一点点,所以站不住脚。

其实答案是“纸鸢”——也就是风筝,因为诗中的“风”字而略加修饰。按照吟诵事物的角度,诗中的话也重新解读:

题目:广陵——一片辽阔无边的天空;凌、谐凌、凌空;“风筝”这个词已经被划掉了。第一句,蝉鸣鸦栖,指的是高树的蝉鸣鸦栖,这句话一眨眼就能写出来,就是风筝已经蹿过了高树的树顶。第二句,隋堤,堤谐提,就是随意提飞,这场景怎么类似什么?在第三句中,写风筝借助风飘在空中。第四句,写空中飞的风筝,地上的人一抬头都在纷纷评论它。因此,这样的翻译是合乎逻辑的:

蝉鸣栖息的大树,一眨眼就被你超越了。

带着你在高空随意飞翔是什么感觉?

你随风欣赏无限风光,

却又忍不住挑起人们的议论。

这简直就是放风筝最生动的写照。看《红楼梦》第七十回描写放风筝的那段,更精彩。

众所周知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写了一部《南北试风筝记》,专门介绍了“扎、糊、画、飞”风筝的经验,以及制作风筝的配方,并自己画了许多色彩鲜艳的风筝图。据悉,1980出版的一套四枚特种邮票《风筝》选自此书。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是他的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对了,有人认为《怀古十首》各有影射,断定这首诗是影射晴雯;但是,如果把它和“好风助我上天”这句诗联系起来,更准确地说,它是对薛宝钗的一个典故——再好的风让她飘得多高,在长久的感情破裂之后,她还是忍不住从天上掉下来!

桃叶渡过去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花枝叶总隔;

六朝时,董亮很多,墙上挂着小照片。

因此,桃叶渡位于今天南京的秦淮河渡口。王献之,阿津人,曾派妾陶冶都于此,故名。没有人猜到这首诗的奥妙。周纯猜的是“团扇”,赵增旺猜的是“门神纸”,两者毫不相干。这首诗仅指古史,生动地写出了“镜”的特点及其在官家的存在。因此,仅给出以下解释:

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铸造的。直到清末,铜镜依然很多,磨镜的工匠经常沿街招揽生意。18世纪欧洲人逐渐向东方传播,官宦家庭逐渐有了玻璃镜子,初来乍到自然昂贵,非一般有钱人所能及。所以像贾宝玉的《弘毅院》一个满屋子的镜子迷惑了刘姥姥,对山野村民来说是奇闻,穷人家连铜镜都很少见。通常,他们必须借一盆水来拍照,所以有“六朝董亮如此之多”的说法,指的是金陵城里的显贵。

1.镜子(铜镜,尤其是玻璃镜)清澈如水,故老年时称为“浅池”,“衰草”,青年时称为“闲花”,都是用来做镜子拍照的。2、镜子照人,形影一实一虚,无法融为一体。3.六朝指金陵(今南京),吴、、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此建都,统称六朝;董亮,指的是建筑,属于修辞学中的转喻,也就是官宦之家李鸿。4,小照片,也就是镜子,大多挂在墙上。据此,原诗可翻译如下:

无论“朽草”还是“闲花”,都可以在这池水里映出。

但其中的美好意象无法与本体融为一体;

金陵官宦世家众多。

挂在墙上,照看一男一女的样子。

我们回过头来说说这十首怀古诗的写作特点。

1,十首诗都以怀旧的面目出现,诗中的汉语言真的遵循了历史或传说的轨迹。例如,赤壁、交趾、淮阴、广陵和朱庆等五个首都概括了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生活。其他五首也是根据文学作品的情节改编的。但巧妙的是,诗的后面是一个谜,隐藏的非常巧妙。这些诗既有关于历史的,也有关于事物的,一语双关,不出差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天才。

2.这些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谜,或者说是诗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棺材——所有看得见的面都涂成红色,真的叫“赤壁”;交叉脚尖——小号,不就是吹小号时双手合十,十指交叉的姿势吗?标题多么简洁生动啊!广陵——纸鸢,不正是它在浩瀚无边的天空中飘荡的写照吗?桃叶渡——一池碧水映出桃花般的美!命题如此精妙,在其他作品或谜语中并不多见。

3.答案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常见的东西,尤其是有童心的少年的生活世界部分。如音箱、手杖、纸鸢、镜子、墨斗、胰皂、骨针(甚至钢针)、扇子,无一不远离生活,连“棺材”当然也是他们所熟悉的。人在哪里生活,哪里就会有葬礼活动,对于葬礼时的鼓声和音乐,永远不会陌生。但是在那些把自己禁锢在书房里的学者手里,他们越猜越神秘,越摸不着头脑。如果把《赤壁》猜中为“走马灯的战船水操作员”,“马嵬”猜中为“费阳的皇冠子与白牡丹”,那就棘手而诡异了,走进死胡同就得把读者拖进去。周纯猜了十个,只有一个是对的。他也知道自己没有把握,叹了口气说:“我怕我猜中的未必是真的,所以才请得起天下的美人?”很遗憾我没能复活书中的美好来告诉他答案。

这十首诗是《红楼梦》中闪烁着宝石般光芒的文字,是文学经典中谜语的艺术瑰宝,是曹雪芹留下的艺术瑰宝。

关于未存储在字体中的单词的注释:

@ ①原词是关于加盐的结构。

@ ②原词是带舌的左右结构。

@ ③原话是加振去页的杂合型。

@ (4)原词是程加右上加菜的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