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要做三件事,一生要做一件事。

记者:你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吗?李树干:满意。工厂里不止我一个工人。记者:荣誉改变了你的人生吗?李树根:荣誉永远是我的动力。光环越多,我越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和努力。

记者: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李树干:要把我的技术和技能传承下去,企业要有接班人。

记者:你觉得你的生活幸福吗?

李树干:很开心。

编辑留言一辈子做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样的人一定是那些遵从自己内心呼唤的人,无视甚至抗拒世俗喧嚣的人,极少数。

少数人给很多人带来榜样和启发,这是社会的进步,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喜欢现场

酒桌上第一次见到李叔甘。

一场关于他的晚宴,他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脸上带着僵硬、尴尬的笑容,偶尔起身敬一杯酒,干巴巴地说几句不那么美的客套话。房间角落的小桌子上,放着他的电动工具和一副油腻腻的劳动手套。

他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

后来他告诉我,不久前,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集体采访。他“一直低着头,不是怯场,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个子不高,瘦弱的身体裹着蓝色工装,脚上是一双巨大的防砸鞋。走在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厂区的柏油路上,57岁的电工李树干舒服多了。不是他不爱说话,要看他说什么。被问到工作的时候,他说话平实清晰,声音温柔,就像他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温柔气息。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李树干马上拿起电话,询问之前修过的设备有没有投产。我趁机看了看他专用的工作室。

电脑、书籍、电路板、材料...一个小房间都满了,却什么都不方便放。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摆放,有条不紊。书桌上的笔记本堆了一尺多高,显然都是手写的。你可以打开任何一个,它们就像印刷品一样整洁。每一个字都是直的,每一条直线都是用尺子画的。这里面其实很难找到一个交叉检查的错别字。

采访当天,李树干刚从福建回厂。代表辽宁省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展出的作品是他发明的电辐射管节能新技术。这项技术成果被展览会授予金奖。

电辐射管是工业电阻炉的加热源。传统的电热辐射管采用耐热合金钢套管,导热慢,功耗大,易变形,易短路。通过不断探索,李树干提出了用应时玻璃材料制作外套管代替金属外套管的技术方案。“简单来说,就是用相对便宜好用的应时玻璃,而不是昂贵的耗电金属。”经检验,该技术每年每台电炉可节电50万度,节约生产成本40多万元。

被称为“敢于挑战行业前沿技术的工人发明家”的李树干当然不是第一次做发明了。

瓦轴集团承担着R&D和铁路提速轴承制造的重任,热处理工艺一度成为瓶颈。李树干经过反复试验,将机床静态淬火创新为动态旋转淬火,使铁路提速轴承的心部硬度提高了25%,产品变形减少了30%,实现了铁路提速轴承热处理质量的飞跃。这种自主研发的设备可以替代进口机床,仅外购资金就节省1.2万元。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了“全国工人优秀技术成果奖”和“辽宁省优秀技术成果一等奖”。

此外,受舞台灯光自动调光的启发,他发明了“渗碳电炉加热控制方法”,用无触点晶闸管开关代替了老式的电磁开关,开创了工业电炉加热控制新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

截至目前,持有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技术创新230项,改造旧设备120余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尽职尽责

其实总结一下,李树干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电。他成长的每一步都和电有关。李叔甘并不认为自己聪明,而是“爱面子,不让别人说自己一点都不好。这就像我妈妈。不管她做什么,都要认真去做。”他从上一代那里继承的本分、诚实、勤奋和力量影响了他的一生。

李树干从初中就与电结缘。“当时宣扬读书无用论,老师不敢教,想学无处学。好在我是物理课代表,物理老师负责管理学校的广播设备,所以我渐渐接触到了广播。”《无线电》杂志刚刚复刊,爱学习的李树干对学校的功放研究得很透彻。

很快迎来了“上山下乡”,李树干也下乡当知青了。临行前,他放不下心爱的收音机,随身带着组装半导体的工具箱。没想到是“捡了大便宜”。

“当时广播是重要的政治文化阵地,生产大队靠它开会、送文件、演革命样板戏。一天,就在开会前,大队的广播坏了。一时找不到人修,秘书着急。有人说其中一个新生好像带着工具箱来了,也许他懂。”

李树干被叫到旅部。当他看到放大器时,他很高兴。“它和我们学校的机器一模一样。我不费吹灰之力就修好了。”当天,秘书不让他去。会后,书记对他说:“以后你的工作就是保证我们大队8个队的广播正常,工分和我一样多。”

“按秘书的工作成绩,是一年500元。我活得轻,赚得多,旱涝保收。我高兴得一夜没睡。”当然这种便宜是别人羡慕的,但是别人修不好,自己也找不到。“当时我隐约觉得这是要靠技术吃饭。”

李树干在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我当时就想好好干。八队的喇叭每天巡视一次,线路维护无故障。农民家的鼓风机坏了就打电话给我,灯没亮就打电话给我。刀闸太贵,我自己研究,用土料给农民当开关。”大队里的人都喜欢这个小李子,这直接为他接下来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部队来招,大队推荐我,我进了吴。军领导翻简历,看到我做过电工,就直接把我分配到了通信专业。”于是,李树干继续和电打交道。

换工作的时候,大批年轻人回到城市,李树干也面临就业,但他只在家等了两个月,幸运之神又眷顾了他。“瓦轴只需要一个合格的电工。我已经是部队里的电工了。我看过厂里的档案,直接选了我。”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瓦井。

没错,李树干就是靠着电气技术“吃一堑长一智”。但这一招,他是稳扎稳打学会的,也没有刻意去准备机会,而是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

最好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