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聪笔下的人物生活
1936黄县初级中学毕业。
1939毕业于陕西城固古路坝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37,毕业于青岛礼贤中学。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入侵,青岛即将沦陷。我父母决定取道洛阳去Xi。他考上了北师大附中,北师大附中搬到了Xi安,随中国集体徒步搬到了陕西南部城市城固。
带着永不做亡国奴的强烈爱国热情,他决定放弃学业,去大后方参加抗战。但由于他只有16岁,亲朋好友都建议他还是读书。于是他考上了当时被流放到Xi的北师大附中。后来由于战火蔓延,风陵渡吃紧,西北临时大学附中迁至陕西城固古路坝,学生徒步搬迁。
这期间学习生活都很辛苦,和家人断绝了联系。我的生活依赖于贷款。但由于老师水平高,教学方法生动,他们各科学习都有很大进步,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学校可以免试保送到西北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医学院等院校,但他最后还是想“实业救国”。
1939,附中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大。因经济困难,转入西北工业大学机械系,1943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日本飞机狂轰滥炸,许多同胞惨死在敌人的炸弹下。“航空救国”的口号深深打动了陈炳聪。他决心继续深造航空技术,以拯救苦难的祖国。他放弃了许多就业机会(如汽车、机车、造船业等。)并毅然进入航空委员会成都空军机修学校高级班学习。当时学校的设备和师资都是全国一流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飞机发动机操作、维修和设计的课程。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担任中美混合团第一空军大队机械科长,整天和飞机打交道。
1943大学毕业,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在侵华期间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他更加坚定了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决心。很快他考上了专门培养航空机械高级技师的空军机械学校进修班,毕业时获得了全班第一名。
1944毕业于成都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获航空工程师称号。
1944年7月,分配到重庆空军第一大队任总机械师。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学术知识。为了出国深造,
1945年7月取得航空委员会提供的赴美留学资格,赴美国陈柳特空军机械学院研究生班学习飞机空中修理技术及喷气发动机维修理论与设计。为了多学点东西,他去了离学院不远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当时在读研究生班。
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受聘在潍坊华东高级工业学校任教。不久,他被调到济南,协助张同志筹建山东工学院。当时,十多年的战争刚刚结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只能为他的家人提供食物、住所和衣物。我在潍坊的时候住在老家,每天教完就要打水劈柴。玉米和小米是这里的主食。在济南期间,他住在一个小教室里,和学生上课的大教室只有半墙之隔。冬天寒风凛冽,室温很低,但大家都过着艰苦的生活,所以他的心和大家一样热。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一个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大好机会,无论他日夜操劳。前期准备,学校缺少设备,他自己出去买,亲自带领工人制作;学校缺老师,他亲自出去招聘;基础课程的物理学与应用力学,专业基础的热能工程与机械原理,内燃机原理,柴油机原理,专业课程的汽车理论与设计等。不能由合适的人来教,所以他自己编写教材来教。
1947毕业于美国空军机械学院研究生班,被授予飞行航空工程师称号。
1948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航空系,硕士。
1948,取得航空飞行工程师,硕士学位。他怀着报效祖国、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满腔热情,于当年2月回到祖国,在上海空军供应司令部承担了引进外国飞机的工作。为了避免国民党强迫技术人员去台湾省,他请假去了澳门叔叔家,解放前回到了青岛。
不久,中国* * *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接连胜利。国民党要退守台湾省,为了这么一个高级技师,强行搬到台湾省。他下定决心先去找澳门的六叔,以逃避国民党特务的强制。在澳门期间,他被澳门汽车修理厂高薪聘请为工程师,被邀请到香港大学任教,并在国内外宣传反* * *运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想斗争,陈炳聪想到了自己坎坷的成长历程,想到了中国被外人侵略的战争的苦难,想到了在美国期间中国人被歧视的种种情景,想到了家乡的父母兄弟,想到了祖国需要知识分子改变落后面貌,想到了中国解放后的新社会。爱国主义和责任感紧紧地维系着他,他日夜盼望着家乡的消息。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盼着父亲来信说:“党的地下工作者田丹(小学同学),委托我动员你回来,你的好朋友钟也有一封信,希望你回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1949年6月,受华东工矿部部长张邀请,赴济南筹建山东工学院。1950山东理工学院成立,任自动车系副主任。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教过很多课程,比如物理、热力学、机械原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理论与设计。
1950,筹备工作结束后,担任自动车系副教授、副主任(无主任),承担自动车系教学领导工作。1953年,苏联援助中国在长春建立第一家汽车厂。他派出了国内第一批自学成才的汽车专业人才。经过几十年的锤炼,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坚力量。
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陈炳聪参加筹备工作,随山东工学院汽车与拖拉机系来到长春,任副教授、副院长。当时中国的拖拉机行业和拖拉机专业教育还是一张白纸。为了事业,他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航空、汽车专业方向。他以自己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机械知识,挑起了筹办全国第一个拖拉机专业的重担,带领其他老师,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短时间内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和物理教学资料室。
1955年,国家决定以汽车厂为单位在高校设置汽车专业,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与第一汽车厂合作,在长春成立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陈炳聪随山东工学院汽车系搬到长春。他与苏联莫斯科动力研究所专家巴尔斯基一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拖拉机专业。陈炳聪是汽车与拖拉机系副主任兼拖拉机教研室主任。他边学边教,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主编了全套国家拖拉机院校教材。他写的《拖拉机论》是拖拉机专业的第一本教材,全国各地都采用。他培养了大批拖拉机专业人才,为我国汽车和拖拉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从65438年到0956年,他从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开始研究水稻土与行走机构的关系。这个研究需要在水田里试验,难度很大。他想,为什么模型不能像飞机一样在风洞里测试?这样既能省钱,又能节省人力。为了将这种先进的实验方法应用于水田拖拉机的实验,他想尽办法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在拖拉机和农业机械中使用模型试验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对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农业机械应用模型试验,在教学中首次开设了相似理论和模型试验课程,建立了土壤模型实验室,在研究中提出了土壤模型试验的可转换性,比国外早两年解决了土壤中模型试验的失真问题。
从65438到0957,培养了全国第一批拖拉机毕业生。他在中国第一次主编的《拖拉机理论》在60年代已成为中国农业机械院校的通用教材。他的开创性工作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拖拉机专业的奠基人,深受科技工作者和他培育的“桃李”们的尊敬和爱戴。
65438-0958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正式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陈炳聪历任副教授、教授、农机系主任。同年年底,他受到了“举白旗”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开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少而精”等教改活动,编写了“少而精”教材,迈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具有远见卓识的第一步,在6438+0965438+。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拖拉机行业的教学或科研骨干,成为教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陈炳聪经过潜心研究,于1961年(比国外早两年)提出了“扭曲模型论”是“相似论”的观点,这是力学领域的新发现,解决了扭曲条件下地面力学模型实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并被广泛采用。
1961年,陈炳聪经过潜心研究,在《相似论》中提出了“扭曲模型论”是“相似论”的观点(比国外早两年),这是力学领域的新发现,解决了扭曲条件下地面力学模型实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并被广泛采用。1972提出了半步行的概念和理论,为步行车辆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1974年,他研制出“半行走水田轮”,将动物行走原理应用于水田轮行走机构的设计中,有效解决了轮式拖拉机在水田作业困难的问题,在我国宁夏农村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成果获得1987吉林省科学大会奖。
1979赴美考察机械工程高等教育,考察报告提交第一机械工业部。
1980根据中美农业部的协议,赴美国考察土壤-农业机械系统的力学研究,考察报告报送农业部。
1981赴日本考察农机高等教育,考察报告提交农机部。
1982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O)派往瑞典、英国、前联邦德国、法国、南斯拉夫等五国考察土壤-农业机械系统力学,考察报告提交UNITO。
65438-0982陈炳聪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研究生招生人数和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硕士点由11增加到28个,博士点由4个增加到10个。他本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学科评估组成员。
1982年创建中国地面机械系统学会,并担任首任理事长。同年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委托,考察了美国、英国、日本的土壤机器系统研究。
65438年至0984年赴美国考察“科技信息专业”教育,为吉林工业大学设立“信息专业”并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1984年,他的“敞篷半步行轮”被引入泰国。同年,他发明了“机械行走轮”在水田作业,比普通水田提高牵引效率23%。
65438-0986,在国际上开辟了“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新方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接评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脱土机理仿生研究”,被公认为“国际领先水平,学术价值重大,应用前景广阔”。该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A类)。他研制的仿生功能材料和技术用于地面机械制动摩擦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于矿山机械,零件使用寿命提高1倍;用于铲装机械时,土壤(或煤)附着率可达95%以上;用在犁铧上可降低阻力10% ~ 15%。在推土机上使用时,平均阻力减少13%。在他主持的吉林省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一些新产品投入中试,有两个中试厂,产品10多种。
参加并主持了1986、1990、1992三次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的主持下。
在“软地面移动机械”新技术领域,负责16重大项目。其中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1项“863”和2项重点项目),完成了资助强度6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软土地基仿生机械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访问。
1986组织了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首届亚太学术会议。
65438-0987,他去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九届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ISTVS)并宣读论文。
1987获得蒙特利尔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65438-0987主持建立全国首个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
1990年赴日本神户参加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10届学术会议,任小组主席。
1990 10 10月1日获得国务院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1990年,他申请了一种新型步行机的专利。
1992他在长春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亚太学术会议。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都曾邀请他讲学或进行联合科研。
1993获机械工业部重大贡献奖。
1996 5438+00年6月,他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十二届地面-车辆系统国际会议,使地面-机器系统力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