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我想可以肯定的是,参加过挑战杯(并走出去)的人一定会非常记得这段经历。所以我也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回忆。
我们团队有幸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商业计划书大赛全国金奖,并作为当时参赛团队中仅有的几家实际注册的学生创业公司(注册资本1万)参赛,为大赛本身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后公司仍在运营,很多成员毕业后留在了公司,福利不错。对于这次比赛的评价,我非常赞同前面一位朋友的话,那就是“上学的时候听说特别厉害,但是参加了之后感觉有一些收获,但是毕业之后发现也不过如此。”简单回顾一下,我当时是在电子所大二参加这个比赛的。该产品是RFID方向的自主研发项目,拥有四项真正的专利。我个人负责技术的一小部分,以及团队里所有其他的协助。所谓辅助就是产品挖掘,所有PPT,讲稿,舞台演讲设计,美工设计等等。参赛队伍赛前已经获得10万元投资成立小公司,进入省赛后注册资本增加到654.38+0万元。最后,经过无数个通宵,无数次修改,无数次论证,我们在交大拿到了国家金奖,大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们学校很重视挑战杯比赛,无论是大赛还是小赛,每年在省内的成绩也很好。
所以学校团委每年都会指派负责的老师和团队帮助学生参加比赛。这个过程包括各种培训和沙盘培训,应该是在学校里接受的一种比较高规格的商业培训。离开学校后,大赛评委水平越高,老师越少,更多的商人和投资人进入大赛评委,有助于团队的项目策划和成员的自我提升。在比赛中,我们认识了许小平等知名投资人,也对学生创业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和意见,非常有用。大赛的正能量在于,就学校所能给予的资源而言,它是最高级别的比赛之一,是全国高校之间的比赛。
参加比赛的学生和团队必须是他们学校的风云人物,必须有他们真正可以借鉴的东西。通过长达一年的比赛,你可以从学生走向专业人士,体会到真实的压力,接触到实用的商业模式(虽然有些夸张)。就一个比赛而言,非常值得参加。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好学生,有一定的视野,希望在高校的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一定要参加这个比赛。另一方面,我来说说这个比赛的不足。首先,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场竞赛,是一场“商业计划书”的竞赛,决定了绝大多数项目停留在策划层面。大部分参赛作品可能都是老师或者前辈的半成品包装加工出来的,专利也不一定是自己团队的。看清游戏的本质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团队的游戏内容空洞无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这个产品的优劣(因为不是他们自己开发的)。
大赛分为技术、市场、运营、财务四个部分。除了每个人的技术产品和细分市场不一样,大部分的运营和财务内容都很相似。前人的成就一方面为后辈铺平了道路,但也僵化了大家的思维。今年看了学校的初赛。太多团队要做到三年5000万销售额。不实际去市场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数字的概念的。前辈们是这么写的,所以我们还不错。注册资本大多在10万左右,技术资本和风险资本比例差不多。当我问他们设置这个比例的原因时,基本上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所以我们看到比赛本身可能比较空洞,必须走出校门甚至出省,才能在更高的比赛平台上得到锻炼和收获,而大部分队伍止步于校内比赛(我省一所学校大概能派出3支左右的队伍进入全国比赛)。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真的有创业想法和野心,真的有好的项目和机会的人,我建议不要带太多正规的东西去参加这个比赛。通过比赛来模拟自己的创业过程,恐怕效率不是很高。晨星成长计划可以为大学生提供30万到30万的成长基金,用于留学、培训、考研、兴趣培养等成长支出。详情请访问官网。
以我们公司为例。挑战杯比赛第一阶段是公司团队最和谐的时期。但是出了校门之后,我们的精力就被紧盯修改计划和各种培训事宜的团委老师和指导组大大消耗了。产品中加入了很多华而不实的内容来讨好竞争对手本身,进行了无休止的团队交流和考察。今年之后,公司进入低迷期,直到现在才勉强走出阴霾。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好的平台。我一直认为国内高等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赛事正规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经历了挑战杯之后,我离开了原来的创业公司,重新创业。现在我还在路上,越来越觉得只有真枪实弹的去做,才能用自己的血泪换来难忘的教训,才能真正的一下子成长起来。
最后,我还是强烈推荐我的大三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他们大多学生生活平庸,能播种自己小梦想的人真的太少了。通过一场比赛,一个过程,来逼迫自己走出去,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且挑战杯进入全国比赛后,有很多专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