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地鱼有时会脱屑溃烂?

这是鱼受伤或者水质不好造成的。防治方法是用呋喃西林溶液浸泡,或在鱼缸中投放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剂量为每50公斤水50-80万国际单位。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大量的病原生物很容易感染腮,所以腮的发病率很高。鱼的鳃疾病有很多种。为了准确诊断和合理用药,鳃部疾病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细菌性鳃疾病

症状:病鱼的鳃丝呈黏黑色,布满污垢,鳃丝严重腐烂露出骨条。病原体:水质差刺激鳃组织,使鱼类感染粘球菌、柱状细菌或其他细菌。

预防和控制方法:

(1)调节水质,消灭病菌。第一,经常补充新水;二是用超菌净A型处理老水,杀灭致病菌;三是用曝气器搅动水,增加上下两层水的交换能力。

(2)用0.2-0.4 ppm呋喃唑酮处理有效,也可通过全池喷洒漂白粉或其他含氧制剂来预防。

(3)投喂杀菌饵料或与三黄散、抗生素混合。

真菌性鳃疾病

症状:鳃丝发黑,有菌丝附着,发生在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病原体:鳃霉菌。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理池塘,病鱼必须销毁。孔雀石绿或二氧化氯对这种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患病鱼塘需要大量换水来改善水质。

虫媒鳃疾病

症状:越冬鱼在早春开化后,由于体质虚弱,水质不洁,经常生病。春播鱼种常在池边或下风处成群游动,显微镜下多为锥虫、杯状病毒等寄生虫。夏天鱼苗塘生病,常见的鱼在晴天浮在水面上,看似缺氧,漂浮不定。驯化后会散开,继续漂浮在水面上,一段时间不喂食不进食,食欲明显下降,生长缓慢。当病鱼鳃盖掀开时,可见组织增生,粘液增多。

病原体:由原生动物轮虫、鳃裂隐毛虫、锥虫等大量寄生虫引起。

治疗:

(1)秋片进入越冬池或春片分池时,用综合浸泡剂浸泡鱼种。

(2)用0.5ppm的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全池泼洒。

(3)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对全池进行喷淋。

吸虫性鳃疾病

症状:病鱼性急,常跃出水面,或在进食过程中“油炸”,鳃肿胀粘连。病原体:由指环虫、三代虫、中华蚤等单殖吸虫的大量寄生虫引起,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

治疗:

(1)敌百虫0.5-1ppm全池溢出。

(2)全池可洒0.3-0.4 ppm的超菌净A型,也可使用漂白粉、洗必泰、二氧化氯等其他杀菌剂,防止细菌二次感染。

(3)服药后第二天注射一些淡水,有利于鱼食欲的恢复。

出血性鳃疾病(血管瘤)

由于水质差、蓝浴泛滥、水中氨含量高、化学污染、农药刺激等原因,鳃部微血管有器质性病变,形成动脉瘤,用显微镜即可识别。

预防和控制方法:

(1)大量换水或应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2)全池喷洒0.2-0.3 ppm呋喃唑酮,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饮食性鳃疾病

症状:鳃丝弯曲,鳃片弯曲、萎缩、排列不规则。病因学;由于饲料中泛酸不足或其他营养失衡,鱼类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和寄生虫入侵。

治疗:合理配制饲料,达到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钙垢、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

由于捕捞和运输观赏鱼时的不小心,造成鱼的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入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收营养,迅速发芽。菌丝体一端深入肌肉,另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体。当霉菌只是寄生时,不容易被肉眼发现;肉眼可见时,菌丝已经从鱼的伤口侵入,从外向内生长。菌丝缠绕并附着在伤口组织上,造成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菌丝越来越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动异常,食欲不振,消瘦,导致死亡。

感染霉菌时,还受光照长短的影响。长时间连续下雨,或者室内采光、阳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会促进霉菌的滋生。被霉菌感染的鱼的皮肤通常会覆盖一层白色,特别是黑色和红色的鱼,从而失去鱼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经常呆滞,漂浮在水面上。如果不及时治疗,鱼的霉菌会扩散,患处肌肉腐烂,食欲下降,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皮肤真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早春和冬末。为了防止水霉的发生,要注意防止鱼类受伤和被寄生虫叮咬,可以在水中放少量的盐来抑制水霉的发生。发现鱼感染水霉菌时,可用3%盐溶液浸泡,每天1次,每次5 ~ 10分钟,以抑制霉菌的滋生。将水温提高到32度,以抑制水霉菌的生长。最好在水族箱顶部安装一个15W的紫外线灯,每天照射几个小时,可以有效抑制或消除水霉菌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