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立国」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的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

近年来,日本开始实施从注重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的模仿型“技术型国家”向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自主技术开发的“科技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转变。本文对日本实施这一战略转变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科技创新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日本;创新;科学;技术;策略。

一.导言

1995作为日本科技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载入史册。在今年的6月5438+065438+10月,日本国会一致通过了“介于宪法和特别法之间”的重要法律《科学技术基本法》[1],并在《科学技术基本法》提案理由声明中明确表示,日本将把“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

为了贯彻《科学技术基本法》的思想和要求,1996年7月,日本内阁制定了《科学技术五年基本计划》。在这份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决定不断加大科技研究投入,逐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努力改善研发软硬环境,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基础研究能力。该计划还确定了以下数字目标:1。未来5年,政府将把科技研究总投入扩大至17万亿日元;2.到2000年底,政府将完成资助65,438+0,000博士后的人才培养计划;3.在计划期内尽快实现为国家研究机构每名研究人员和国家大学每两名研究人员提供1研究助理的目标。

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到期后,日本内阁于2001年3月制定并通过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个新的五年计划中,日本政府确立了新世纪初推动科技发展的三大方向,即把实现“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努力把日本建设成为能够通过知识的创新和灵活运用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能够让国民安心安全地过上高质量生活的国家。据此,新基本计划突出了以下思路:在注重推进基础研究的同时,对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和材料等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祉密切相关的四个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在将未来5年的科技研究总投入扩大至24万亿日元规模的同时,对日本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如研发体制、人才培养方式、产官学联系机制等。耐人寻味的是,该计划还定义了这样一个数字目标:未来日本要在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国际科学奖项数量上保持与欧洲主要国家相同的水平,并力争在未来50年内使全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达到30人[5]。

众所周知,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科技立国”的道路。为什么日本进入90年代中期后改弦易辙,采用“科技创新立国”的新提法,积极行动实施“科技创新立国”新战略?日本的这一战略转移对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中国有什么意义?

第二,提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决心走“科技创新立国”之路。主要有几个原因: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赶超战略有效性减弱、国家形象需要改善。

1人口老龄化

众所周知,日本很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14岁以下儿童人口自1981以来持续下降,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在此期间,虽然日本政府和企业为提高社会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做了很多努力,但日本实际劳动人口,或者说劳动力人口,在从1995增至6666万后,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根据日本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计算,到2010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将减少到6188万,即减少近500万;2020年,劳动力人口将下降到5668万,比1995少10万。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使日本难以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劳动力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已经变为负值。这在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中尤为明显。

为应对劳动力的逐渐减少,日本社会65%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在增加。2010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2020年,这一比例有可能攀升至25%以上。

主要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的演变

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医疗养老支出日益膨胀,居民储蓄率越来越低。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1975年日本家庭储蓄率超过20%。但到了1990,家庭储蓄率就降到了15%以下。由于日本的市场保护过于严格,生产流通成本过高,外资很难也不愿意进入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储蓄率继续下降,日本政府将很难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简而言之,对于日本政府来说,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已经非常有限。由于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困难,日本政府不得不在提高TFP(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有效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即进行结构改革,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即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进步,让等量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创造更高的价值。由于科技创新是推动日本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日本社会各界对其投以关怀的目光并寄予特殊的希望是历史的必然。

2产业的空心化

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和航空运输、海运等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正快速走向一体化。受此趋势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抢占新兴市场,纷纷将生产基地甚至研发机构迁往海外,从而使得本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浮出水面。

显示了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海外生产比例的转变。由此可见,虽然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例仍低于美国和德国,但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一点在那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尤为突出。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统计,1991年,拥有海外分支机构的日本企业只有840家,但到了2000年,迅速增加到1263家,其中亚洲地区的数量从492家增加到871家。

日本失业率的变迁

企业把一些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后,当然会把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转移到海外,当然也会精简国内的富余人员。尤其是那些大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后,往往会减少在国内采购零部件的数量和种类,导致国内中小企业生产萎缩,人浮于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转移到海外。中小企业跟随大企业,纷纷离开,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中国失业率的上升。1992年,日本的失业率仅为2.2%,但在1996年,失业率迅速上升至3.4%。短短四年,失业率增加了1.5倍多。不幸的是,日本的失业率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增加了近1.5倍。

产业空心化还会造成另一个问题:即使政府全力扩大内需,也不一定能有效促进国内生产,因为很多生产基地都在海外。可以说,只要日本大企业继续减少国内采购订单,日本中小企业就很难接受不足的订单。如果日本中小企业不能恢复生产活力,日本经济将很难实现快速增长。

总之,虽然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多数国民并没有从中受益多少。相反,由于产业空心化,企业和个人不得不承受国内生产需求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影响。但毕竟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日本政府和国民不可能逆向操作,因此很难责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将生产基地移至海外。他们能做的只有承认企业的自主权,试图遏制产业空心化的发展势头。如何才能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答案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孵化新产业。只有这样,在企业已经把落后产品、夕阳产业甚至一些先进技术转移到海外的情况下,日本仍然可以依靠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来维持国内的经济活力和就业需求。

3.赶超战略有效性的弱点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其重视发挥落后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在科技发展上积极采取模仿和赶超欧美的战略密切相关。为了迅速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引进的技术虽然不能像自主创造的技术那样给日本企业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而且只要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海外技术生产出比欧美更便宜、质量更高、功能更强的产品,还是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战后,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企业一直很享受引进欧美工业生产技术。

格蒙特公司曾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要求做过一项调查,其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1953到1973这20年间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500项技术创新中,63%由美国完成,17%由英国完成,17%由西盖尔曼和日本完成。在这500项技术创新中,100项为突破性技术创新,121项为改进性技术创新。在100项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美国完成了65项,英国完成了25项,西德完成了3项,日本仅完成了2项。121件改进技术革新中,只有10件由日本完成,其余为:美国98件,西德8件,英国2件。虽然在这一时期,日本并没有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甚至也没有很多改良性的技术创新,但它仍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欧美的大量科技成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在60年代末超越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后发达国家的优势,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节约研发成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

1.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大缩小,在许多技术领域甚至超过了欧美。因为日本在很多技术领域不再是跟随者而是引领者,日本能够引进和模仿的国外先进技术的比例越来越低,日本需要自己开发以保证领先地位的技术的比例越来越高。

2.世界已经进入以速度取胜,而不是简单地以规模取胜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当一种高科技产品投放市场时,别人将很难用它的同类型产品或它的改进产品与之竞争。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领域尤为明显,微软的Windows系列产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改进的技术创新很难像过去那样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那么人们的视野自然会转向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3.科技强国美国加大了对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冷战难解难分的时候,出于联合起来对抗东方集团的需要,美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圈内企业间的技术转让基本上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然而,冷战结束后,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得强大,足以对美国企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扩大专利受理范围,以增强本国产业的竞争力。这样,日本企业引进美国技术的成本和难度都会增加。

总之,对于日本来说,依靠大量廉价进口欧美先进技术来推动其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日本不及时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彻底改变忽视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自主技术开发的做法,那么日本经济将无法再次恢复高速增长。

4改善国家形象的需要

从1980开始,日本每年投入科研经费的总额从未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不仅如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年度科研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从科研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日本并不逊于欧美。但如果深入分析日本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构成,人们会发现,日本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确实与美欧有相当大的差异。

很明显,在90年代以前,日本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远远小于欧美等国家。虽然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科研支出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它们的政府科研支出比重仍高于日本。

政府投资在研究中的比例越低,私人投资在总研究中的比例就越高。一般来说,民间科研经费多用于支持短期内能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技术开发或应用研究,而政府科研经费多用于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所以,一个国家的政府科研支出占整个科研支出的比重低,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少。很明显,日本的基础研究支出占总研究支出的比重低于法国、德国和美国。

基础研究不同于注重投资回报和短期效益的技术开发,其成果往往以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发表,从而成为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日本拒绝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不愿承担更多增加人类知识财富的义务。只是在利用欧美的基础研究成果从事商品开发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受到欧美指责,被贴上“科技巨人、科学矮子”、“搭便车者”、“创造力差的国家”等标签。显然,日本要想甩掉这些不光彩的帽子,不加强基础研究是不行的。

而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大国意识有所上升。为了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渴望像欧美一样,为人类贡献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政府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宣称要在未来50年内力争使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到30人。此外,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日本政府应该强调在全球环境、预防自然灾害和传染病、能源和粮食危机等问题上的研究和国际合作。显然,无论是从事地球尺度的科学研究,还是培养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大师,日本都有必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总之,对于日本来说,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既是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日本更加重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基础研究的能力。

三。日本的启示

通过以上考察,结合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思考,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1,虽然中日两国都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两国提出这个口号的经济环境不同。因为日本很难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不得不集中精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换句话说,对于日本来说,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与改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一起,再次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情况明显不同。目前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持续上升,外资大量涌入。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而且,虽然中国失业率相当严重,但中国并不存在产业空心化。相反,跨国公司争相进入我国。因此,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途径还是很多的,既可以通过孵化技术密集型企业来增加就业,也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就业率。

总之,虽然中国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其紧迫性与日本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盲从别人。

2.虽然日本很难继续享受到技术落后国家的好处,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技术距离的。因此,中国可以像日本当年那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实现技术跨越。今天,日本强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从“模仿跟随的文明时代”走向“创新主导的文明发展时代”,是因为日本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而不是因为技术引进完全失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落后国家的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西方的生产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缩短与西方的技术差距是完全可能的。的确,在大竞争时代,没有一个有优势的国家会把真正先进的技术转让出去,但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力度,才能摆脱西方的羁绊,赶上西方。石油危机前日本的历史表明,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有时比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经济发展。

3.虽然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进步,促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发展,但基础研究的突破不一定导致技术发展的成功,因此基础研究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线性模式,另一种是链式模式。线性模型给人的印象是,技术创新是从科学发现开始的,然后通过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等阶段最终实现。也就是说,整个创新过程是单向的、线性的。对此,斯坦福大学的N.Rosenberg教授等人提出了异议。非线性模型的支持者认为,技术创新始于市场需求,有市场需求才有发展。开发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如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为了解决每个阶段的技术问题,人们求助于科学研究。显然,按照线性模型,基础研究是最根本的;根据链式模型,基础研究远没有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迫切。如前所述,日本战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日本经济却实现了高速增长。比如在这方面,链式的科技创新模式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