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的技术特点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角45°,双梁结构。机翼内部有一个角度可控的可收放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尾翼垂直尾翼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承重斜架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缘是方向舵,转角25°,平尾后掠角45°。安装在垂尾下段顶部的升降舵可以向上旋转32°,向下旋转16°。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外形为截面为圆形的流线型机身。圆形前端进气道。机身后部装有一个可操纵的减速板。

起落架舱位于机翼根部,主起落架装在机翼的两个舱里。起落架前面的三点式起落架是单轮。前起落架安装在前机身下部的轮舱中,主起落架安装在机翼中。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胎压为8.34×105 Pa。座舱密封单座舱,舱盖可在紧急情况下扔掉。座椅是可弹射的,可以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全的下飞机。系统控制系统是硬控制的。副翼翼和升降舵翼是电动的。液压系统用于收回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嘴和控制副翼。空调系统用于刹车、密封驾驶舱、紧急起落架收起和紧急刹车等。动力装置装有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5型离心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25.50 kN (2600 kg),额定推力2400 kg,巡航推力2160 kg,加力推力33.15 kN (3380 kg),不同状态油耗从2kg/小时到1.05kg/小时不等。发动机内燃油1170 kg,外接两个400升副油箱。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发动机是米格-17发动机。1951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喷气发动机新的生产工艺数据。在苏联的协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65438年6月至0956年6月,我国著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等团队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成功仿制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移到Xi安红旗机械厂,1966年投入批量生产。

机载设备超短波指挥站、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尾翼保护器、测距仪等。歼5的主要空战武器是三挺固定机枪。这种飞机的火炮力量配置倾向于拦截敌方大型飞机,比如轰炸机,这符合60年代美苏空中力量对比。武器机头左侧下方安装2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安装1门37毫米机炮。储备容量为200发。这架飞机配备了一个光学半自动瞄准器和两个摄像枪。左右翼下可挂100 ~ 250kg的炸弹。机翼为后掠中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65438±08度。2门23-1式23mm炮安装在机头左下侧,1门31式37mm炮安装在机头右下侧。装载量是200发。23-1机枪的初速为680m/s,射速为800发/分。弹种有air 23-1,air 23-1,air 23-1,air 23-1,air 23-1自练弹。37-1型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开发始于1954。当初由于该炮性能落后,苏联又有后继型号存在,为避免浪费,只计划少量生产。后来由于对歼5的需求越来越大,最终生产了236门,并于1959年停产。翼下可挂两枚100-250kg的炸弹。

在实战中,这三种炮与美国战斗机的火力分配相比,在空战中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美国战斗机,如F-86,拥有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如高精度光学瞄准镜和相关火力计算设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子弹威力上的缺陷;第二,虽然歼5火炮威力很大,但炸弹储备远低于美国战斗机,不利于争夺制空权;三炮或三炮的弹道性能差别很大,导致炮弹过于分散,射速低,使得与飞行速度快的敌方战机交战的效率远低于攻击大型飞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