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的胡小平音乐之旅

是柴桥胡氏的后裔,1950出生于上海。她的父亲是一名摄影师,喜欢吹口琴。她的妈妈也喜欢唱歌和跳舞。受父母艺术的影响,胡小平从小就喜欢唱歌。六岁的时候,他把邻居家的孩子叫过来,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开演唱会,中学的时候在学校广播站唱歌。

胡小平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是在1968文革期间。当时,她的父亲被送到砖厂工作,著名声乐教授高的女儿也是那里的工人。有一次,她爸爸对高教授的女儿说:“我女儿很喜欢唱歌。能不能请你妈妈指导一下我女儿的学习?”那时,胡小平是上海国棉二十五厂的一名纺织工人。高教授的女儿很热心,带去见她妈妈。就这样,站在了高教授的钢琴旁。她唱完一首歌后,高教授收她为学生。

每个星期天,都准时去高教授家上课。高于1949年从美国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归国,是第一位在中国舞台上表演歌剧《茶花女》的歌手。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胡小平进步很快。高教授对说:“你们的自然条件很好。关键是严格训练,不努力学习。太可惜了!”她总是告诫胡小平,唱歌不仅要靠声音技巧,还要用脑用心去唱。高教授喜欢的努力工作,但她从来没有当面说过她一句好话,总是挑她的毛病。在高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的唱功不断提高,并于1972考入上海乐团。

正式成为歌手后,胡小平谦虚地从零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练习中。正因如此,他在15期间从未看过一部电影。很多别人不愿意唱的作品,哪怕只有一个词,她都愿意唱。她不在乎在歌剧中是否被放在G角。合唱,二重唱,独唱,把她放在你需要的地方。经过一番努力,胡小平终于脱颖而出。两年后成为乐团独奏演员,并获得1978上海青年演员优秀奖。1979年9月,集团送她到上海音乐学院脱产学习,正式成为高教授的学生。从此,胡小平的声乐水平突飞猛进。后来,一向严厉的高教授忍不住夸奖这个勤奋有才华的学生,让她满意:“我在国外兜了一圈,还没听过你这么好的音色。你还是有潜力的,你要脚踏实地继续前进。”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0年,法国著名指挥家皮里松应邀在上海排练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为了选一个女高音,他从北京、广州一路选到了上海。最后,他把赞许的目光转向胡小平。

《创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充满了希望和欢乐的气氛。音乐朴实无华,流畅和谐,女高音独唱非常柔和,旋律非常优美,非常接近胡小平的演唱特点。演出大获成功后,皮里松在即将离开北京的时候,跟负责人说,你让她出去比赛,对她的发展有好处。

(2)

1982年,胡小平报名参加了一项在法国举行的竞赛。我国将派三名运动员参加那次比赛。胡小平在国内选拔中落选,前三名都是审判法官的学生。胡小平在比赛中的水平有目共睹,但她的表现却是最后一名,这让其他候选人对评选的公平性产生了质疑。爱才爱才的高教授给文化部领导写信,提出不能把学生当成私有财产,应该让可能为国争光的年轻人参加比赛。

后来,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在匈牙利举行,主管当局派胡小平参加。去匈牙利之前,高小姐看着辛苦了几个月日渐消瘦的胡小平,悄悄给她买了营养品,把自己最喜欢的漂亮的湖蓝色长纱裙送给了胡小平,让他去国外参赛。

当我第一次踏入李斯特音乐学院的比赛大厅时,挂在墙上的彩色国旗吸引了胡小平。她迅速瞥了一眼:“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旗?”胡小平问道。友好的匈牙利人连忙解释:“因为中国的声乐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个国际比赛,所以你们的国旗是编的。”的确,在胡小平之前,中国的声乐艺术在世界上一直默默无闻,1981的《纽约时报》也分析说:“在器乐方面,东方人上来了,但在独特的声乐方面,中国人上不来了,语言也是个障碍。”从1965开始,布达佩斯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就是欧洲专利。

比赛分为三轮,分别从16、17、18的作品中选出三首作品,* * *演唱九首歌剧和咏叹调,难度很大。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在舞台上经验丰富,但胡小平甚至没有在中国表演过外国经典歌剧。当胡小平完成第一轮比赛时,外国记者盯着她。一位匈牙利记者对她说:“我真的希望匈牙利人得奖。听了你第一轮的演唱,我就知道这个奖一定是你的!”

在第二轮比赛中,胡小平演唱了古诺歌剧《浮士德》第三幕中玛格丽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她掌握了自己的声音,就像一个高超的乐器演奏家掌握了自己的乐器一样。曲子的第一部分含蓄温柔抒情,第二部分热情奔放华丽,把少女得到珠宝后喜悦的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表演得那么自然华丽。歌一唱完,静得像一个没有人的剧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有观众大喊:“中国人,好样的!”许多观众交换了惊讶的眼神,并表示由衷的钦佩:“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微笑的声音!”

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大奖只有一个,不分性别。决赛的获胜者是胡小平和一位来自前苏联的男高音,他已经表演了100多部歌剧。男高音也是夺冠热门。巧合的是,两人同时选择了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一生》的第一场,评委要求他们一起表演。

《艺术家的一生》是歌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贫穷诗人和一个绣娘悲惨的爱情故事。第一首咏叹调《冰冷的手》和《人们叫我咪咪》在西方耳熟能详,就像中国人熟悉《苏珊离开洪洞县》一样。胡小平很清楚,越是耳熟能详的唱段,越能考验演唱者的功力。

可能是因为急于夺冠,音乐响起时,男高音握着胡小平的手抖得很厉害。《冰冷的手》是诗人鲁道夫在黑暗中偶然遇到绣女咪咪的手时的一首咏叹调。它要求演唱者情绪饱满,感情真挚,对爱情充满赞美和向往。这位男高音的表演也很出色,但他的声音在最辉煌的高音时中断了。显然,这不是技巧的问题。

接下来,胡小平演唱了《人们叫我咪咪》。她说话流利,意大利语吐字清晰准确,高音区纯净清晰,有单簧管的效果。低音区柔和丰富,仿佛来自大提琴。她的声音色彩丰富,即使是最小的微弱声音也能让坐在最后最高处的人听得一清二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形象朴实自然,非常符合角色。人们被胡小平完美的胸部迷住了,掌声和鲜花铺天盖地而来。她一连谢了她五次。最终,胡小平获得了本次比赛唯一的一等奖和歌剧特别奖。

“胡小平像炮弹一样飞了出来。我们怎么从来不知道有这么好的女高音!”当时,一些最有影响力的外国报纸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惊叹中国人出人意料的发声能力,认为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胡小平!匈牙利《人民自由报》评论说:“观众和评委一致认为胡小平获得一等奖,这很罕见。”

获奖后,胡小平开始了频繁的演唱生涯,在欧洲、北美、东南亚和中国的主要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与世界各地的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她与卡拉扬和明拉·弗兰尼一起客串演出。她在美国21个城市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受到观众的一致赞赏...

各国乐评人对胡小平的演唱艺术高度评价:“声音干净、甜美、自然,表演真诚,台风大方……”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演奏《布拉格之春》时预言:“二十年后,世界的音乐中心将移向北京。”西欧评论家将与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明拉·弗兰尼相提并论:“胡是初生的太阳,弗兰尼是黄昏的太阳,两者都是那么绚烂”,“胡演唱的咪咪更准确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她应该叫咪咪胡”,“东方的美融入了西方的歌剧”,她是“一只从东方飞来的云雀”。

(3)

8月5日,1984,刚从国外演出回来的胡小平在家乡柴桥和一些歌手一起在上海演出。这时,许多柴桥人才知道,世界著名歌手胡小平原来是“阿拉柴桥人”。人们争相告诉对方,喜气洋洋。拥有1000多个座位的柴桥皮影戏场座无虚席。

像任何常规表演一样,胡小平穿着湖蓝色的短袖长纱裙出现在村民面前,观众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胡小平向村民们赠送了《我爱你中国》、《珠宝之歌》等4首歌曲。在座的一些听众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美声唱法,但他们知道他们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歌曲。演出结束时,许多人冲到后台要求胡小平签名。霞浦一家童装厂的许多女员工也邀请胡小平与她们合影,胡小平热情地一一接受。后来传言胡小平和女工的照片成了工厂的商业广告,工厂的童装生意大增。

胡小平的外国歌剧咏叹调生动传神,她的中国作品同样精彩、完整、悦耳。对于每一首中国歌,她都根据自己演唱的特点来对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国内观众在听了胡小平的中国歌曲后喜欢上了美声艺术。

比如艺术歌曲《我住在长江头》,很多歌手在唱的时候,一般都是婉约、柔美、缠绵,而胡小平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唱出了意味深长、层次分明的乡愁之声。比较有新意的是,歌曲结尾的高音用最强音唱出,突出思念之情,意境深远。在歌曲《红豆词》中,胡小平赋予了这首歌一种新的含义,用半柔和的方式反复演唱。她演唱了云南邓氏美蓉民歌《溪水滴水》,这首歌朴实无华,节奏自由,深情而富有想象力,就像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很受欢迎。

(4)

从65438到0986,一个7岁孩子的母亲胡小平获得了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她去了美国,跟着曾经是世界十大歌手之一的卡莱里学习了三年,收获颇丰。在此期间,她经常被要求进行许多老师做不到的演示。学生开玩笑说:“你不是学生,你应该当老师。”

在美国学习结束的时候,她曾经在加拿大表演过,那里的环境非常好,安静的氛围非常适合她继续学习歌剧和声乐。1990年,胡小平把家搬到了多伦多。1992年,她在多伦多成立了“小平合唱团”,任指挥,从事教学工作。合唱团在鼎盛时期有70多名成员,他们的表演在加拿大随处可见。

音乐是胡小平一生最喜爱的职业。20多年来,她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每年都举办个人演唱会,从未停下来练过嗓子。90年代末,胡小平在匈牙利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再次与匈牙利歌剧院合作演出了《艺术家的一生》,并录制了唱片,至今仍受到乐评人和观众的广泛赞赏。随后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维也纳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鉴于胡小平对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俄罗斯政府于1998以胡小平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

近年来,胡小平频繁回国演出,并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胡小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小平合唱团和小平艺术培训中心。2006年底,宁波大学聘请胡小平为客座教授,并成立了“宁波大学胡小平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