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一些事迹?
(78~139)
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平子这个词。他出生于河南南阳的Xi鄂(今河南南召县石桥)。少去西京长安,少去东京洛阳,“学五经”,“精通六艺”。永初五年(111),招了个博士。元二年(115)至永建初,有两次太史令。精通天文和历法计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液压旋转浑天仪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在天文理论上,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的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是一片混沌。分裂之后,轻者升天,重者凝成土,阴阳荡气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认为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月食是月亮进入地球阴影造成的。他根据自己当时的天文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被收录在严清·柯俊主编的《古代三代、三国、六朝、秦汉全史》中。
邓稼先
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58以来,组织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物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自主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主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起爆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择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65438年至0979年,邓稼先任核武器研究所所长。1984年,在大漠深处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二代新型核武器试验。第二年,他的癌症扩散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的请求是参观天安门广场。7月6日,1986,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到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后来被称为“两弹一星”
袁隆平——让大家远离饥饿。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首个国家特殊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获得大奖11次。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是农业领域的最高国际荣誉。
他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是乡村教师的时候,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勇气;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依然只专注于土地,淡泊名利,一个农民,传播智慧,收获财富。他一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欢看稻千浪,尤其是浪漫的袁隆平。
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当时学科学的人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20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奉为不可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曾说:“两个铁球,一个重10磅,另一个重10磅,同时从高处落下。重10磅的必须先落地,速度是重10磅的10倍。”这句话让伽利略产生了怀疑。他想: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绑在一起会减缓下落的速度,下落的速度会比10磅的铁球慢;但如果把这两个铁球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们的重量就是11磅,下落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重复了多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确实是错误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并且总是同时落地。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无关。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一个公开实验。消息很快传开了。那一天,许多人围着斜塔,想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赢家。伽利略出现在斜塔的顶端。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释放,从空中落下。过了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不禁惊讶地大叫起来,因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了,就像伽利略说的那样。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对。
居里夫人的事迹
法国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法国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具有普通科学家所不具备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因为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模式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小时候听过她的故事,得到的却是一个简化的不完整的印象。世界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受其二女儿1937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影响较大。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处理了她一生中遇到的所有波折。美国传记作家苏珊·昆花了7年时间收集未公开的日记和传记材料,包括居里夫人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去年出版了新书《玛丽亚·居里:一生》,更加详细深入地描绘了她艰苦、辛酸、挣扎的一生。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玛丽·居里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首先,通过自学进入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中学数学和科学老师,收入有限,母亲也是中学老师。玛丽的童年不幸福。她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由她姐姐照顾。后来母亲和大姐在她不到10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的生活充满了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磨炼了她从小就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就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她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特殊的爱好。她从不轻易错过任何学习机会,处处表现出顽强的进取精神。从小学开始,她每科都是第一。15岁,以获得一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前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物理,父亲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深深地哺育了小玛丽。她从小就喜欢父亲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这使她充满了幻想。她渴望探索科学世界。但她当时的家庭不允许她上大学。19岁开始长期做家教,同时自学各科。就这样,直到24岁,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她认真地听每一堂课。刻苦的学习让她越来越差,但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不仅让同学们羡慕,也让教授们大吃一惊。入学两年后,她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第二年,她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工业振兴会提出的各种钢的磁性研究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认识了物理化学学校的老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青年科学家。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协议愿意把它们结合起来。玛丽结婚后,人们尊称她为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考试。第二年,她完成了对各种钢的磁性研究。但她并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第二,镭的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发表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自动持续地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不同于普通光线,可以透过黑纸使照相胶片感光,也不同于伦琴发现的X射线。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高电压,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发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这种能量从何而来?这种不寻常的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从65438到0897,居里夫人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把她带入了一个新的科学世界。她努力开拓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现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可以测量某种物质是否有辐射,还可以测量辐射的强度。经过反复实验,她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铀含量成正比,而与铀的存在状态和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一种叫做钍的元素能够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说明一种元素能够发出射线的现象不仅仅是铀的特性,也是某些元素的相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并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它们发出的辐射叫做“辐射”。根据实验结果,她还预言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具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质,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质,精确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远大于预期,这说明实验中的矿物含有一种新的不为人们所知的放射性元素,而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非常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毅然在实验报告中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并试图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个关键时刻,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发现的重要性,停止了对晶体的研究,与她一起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混有铋的物质,其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后来被列为元素周期表第84号钋。几个月后,他们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镭。然而,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得到一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最初的估计过于乐观。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不到百万分之一。正因为这种混合物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通往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几个世纪以来,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新的放射性元素的特性动摇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科学家一直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不可分割,不可改变。按照传统观点,无法解释钋、镭等放射性元素发出的辐射。所以,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都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感兴趣,但心里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更加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并进一步研究镭的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更纯的镭盐。
所有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之初,他们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找到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高的放射性。基于此,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买的或者自己设计的简单仪器。为了工作效率,他们分开进行研究。镭的特性是居里先生的实验决定的;居里夫人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任何自然的奥秘都会被那些顽强地解决它的人揭开。1902年底,居里夫人提取了十分之一的极纯氯化镭,并准确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被证实了。镭是一种天然放射性物质,极难获得。它的形状是像细盐一样闪亮的白色晶体。在光谱分析中,它不同于任何已知元素的谱线。镭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强大的放射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辐射的许多新性质。因此许多元素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医学研究发现,激光射线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有不同的影响,那些快速繁殖的细胞一旦被镭照射就会很快被破坏。这一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症是由繁殖极快的细胞组成的,激光射线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周围的健康组织。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法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金子般的心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他们与贝克雷尔一起获得了1903年2月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科学成就无与伦比,但他们极度蔑视名利,最厌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没有任何私利。镭提取成功后,他们被建议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便发财。居里夫人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其他人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地开发它们。“此外,镭对病人有好处,所以我们不应该利用它牟利。居里夫妇还将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大量捐赠给他人。
1906年,居里先生车祸去世,居里夫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实现她的科学抱负。巴黎大学决定居里夫人将接替居里先生教物理。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当夫妇俩分离出第一批镭盐后,就开始研究辐射的各种性质。从1889到1904,他们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辐射科学领域的探索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完成了《放射性专论》这本书。她还和别人合作成功地制备了金属镭。1911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两次获得世界科学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14年,镭科学研究所在巴黎成立,居里夫人担任研究所的研究主任。之后,她继续在大学任教,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毫不吝惜地向所有想学习的人传播科学知识。从16开始,她已经学习工作了50年。但她依然不改那种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很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为了供妹妹上学,她愿意去别人家当佣人。在巴黎读书期间,为了节省灯油和取暖费,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学习,直到图书馆关门。提取纯镭所需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他们从生活费里一点一点攒钱,先后买了8、9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将辛辛苦苦提炼出来、价值超过654.38+0万金法郎的镭无偿赠送给实验室,用于癌症研究和治疗。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揭牌仪式。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去法国留学。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俄国占领,她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当这对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一种新元素时,她将其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根和波兰的根是一样的。她表达了对被俄罗斯奴役的祖国的深深怀念。
7月1937日,居里夫人病逝。她最终死于恶性贫血。她一生创造和发展了辐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放射性物质,最后为这门科学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她的一生中,* * *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10个著名奖项,获得了16个国际先进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牌;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职称超过100个。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论说:“在我所认识的所有名人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名望压倒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195年4月18),世界著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该大学任教,1914年担任皇家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后来因为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成为美国公民。
19世纪后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审视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论对天体物理学,尤其是理论天体物理学影响很大。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方面——恒星大气理论是建立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揭示了能量与质量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被发现,狭义相对论成为解释这一现象的基本理论工具。他的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多年来天文学中的一个谜团,并推导出后来被验证的光弯曲现象,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宇宙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的有限和无限自洽的动态宇宙模型,引入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从1953到1954,在北京四中任教。因为口齿不清,被拒绝在讲台上讲课,只能批改作业。后来被“停职回乡休养”,调回厦门大学任图书管理员。同时,他研究了数论以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前沿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956转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物理与数学系委员(现院士)。
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上的成就在世界上仍然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曾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份工作,仿佛都在喜马拉雅山之巅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贵阳民族大学、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
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著有《数学趣谈》《组合数学》等书籍。
这是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奇迹:一位住在6平方米小屋里的数学家,借了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靠在床板上,用一支笔消耗了几麻袋草稿纸,从而攻克了举世闻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1+60”的距离,摘下了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爱上了数学。计算数学题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的代数方程让他充满了快乐。65438到0953,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华受到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20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面内格点问题、程昕婷问题和华林问题的已有结果作了重要改进。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对筛选方法及其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200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数学家的目光,却很少有人能真正挑战这个难题。高中时,陈景润听老师的哲学言论: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蒙成为他一生坚定不移的目标。
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赢得举世闻名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洁方法。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其中“1+2”被命名为“陈定理”,也被称为筛选法的“光辉顶点”。华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各国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称赞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数论问题的成果在国际上还是遥遥领先的。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份工作,仿佛都在喜马拉雅山之巅行走。”1978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做了45分钟的报告。
此外,陈景润还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前沿科技和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著有《数学趣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合力基金奖、华数学奖等多项大奖。
陈景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并不自满。他说:“我只是在科学的道路上爬了一座小山。我还没有登上真正的巅峰,所以我会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年,在患帕金森综合征10多年后,陈景润因呼吸循环衰竭去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