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枪专利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和反复酝酿,航空工业已经开始研制新型高空高速战斗机。1964年5月,航空研究所在新飞机改进方案会议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战斗机。同年10月,新型战斗机开始论证方案。在论证会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单发和双发两种方案。前者是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发动机(涡喷7A)的改型试制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长唐的主持下,会议决定采用两台发动机的方案。这个正确的选择是安全可靠的,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是歼8飞机研制成功的前提。1965年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新战斗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这架飞机被命名为歼8。其主要研制工作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厂承担。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歼8飞机的发展。1965年8月14日,贺龙副总理在沈阳听取歼八研制情况汇报时指示:“歼八要尽快生产”。8月18日,聂荣臻元帅在给张爱萍副总参谋长的信中,阐述了新机设计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对歼8飞机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歼8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的性能。针对歼7飞机的缺点,逐项进行了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所提高:(1)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2;(2)最高升限20000米以上;(3)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00米;(4)基础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5)规定了在海拔1.9万米的空中作战时间;(六)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对空导弹;(七)安装搜索距离大的雷达。这歼-8飞机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平尾、双腹鳍的气动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A发动机,飞机推重比0.89,优于歼7飞机。1965年9月,歼8飞机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今年5月总设计师黄在国外坠机身亡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领导,由以王南寿为首的总设计师办公室组织。同年12月,歼8飞机木质样机通过审查。1966年3月,设计人员到工厂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现场设计。1966年底,全套飞机图纸下发,1967年初,相应的生产文件下发,工厂随即开始试制。在现场设计中,王福寿等570多名设计人员,陈阿玉、王阿辉等80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30多名技术人员实行“三结合”,共同探讨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在此期间,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提出了2330多条改进建议,1660多条建议被采纳,其中包括40项重大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飞机的生产工艺性。比如取消机翼主梁上垫块的创新方案,就是设计师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帮助下,利用米格-265,438+0主梁进行实验实现的。这一改造改变了米格飞机的传统结构,重量减轻了4公斤。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突破了许多技术关键。在飞机气动布局方面,当时世界上设计超音速战斗机的最大问题是保证飞机在马赫数下的方向稳定性。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主持设计研究,空军派出的优秀飞行员葛文勇配合,测量了歼7飞机在马赫数下的方向稳定性和飞行品质,为歼8飞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来自601所、沈飞厂和空气动力研究试验部的技术人员,与北航、许教授一起,做了大量的风洞试验和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歼八飞机垂尾和腹鳍的设计方案,保证了在马赫数下良好的方向稳定性。超音速飞机的机翼颤振是最危险的气动弹性现象,也是制约飞机最大速度的重要因素。关德主持了歼8飞机的气动弹性设计,建立了一套非定常气动力和颤振计算程序,做了大量的风洞试验、地面振动试验和实机飞行试验,全面确定了飞机的颤振特性。采用上述方案后,既保证了飞机达到预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结构重量,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推重比。此外,主持飞机强度计算,主持飞机结构设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发动机的改进设计中,空心叶片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增加发动机的推力,涡轮前的温度必须提高100℃左右,而涡轮叶片承受不了这么高的温度。1964年,621研究所副所长、铸造专家柯荣提出采用空心气冷叶片。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外刚刚发展起来,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柯荣与沈阳金属研究所、606所、沈阳发动机厂合作攻关。在石昌旭的主持下,沈阳金属研究所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叶片铸造的技术难关。首先是核心的选择。长度接近100 mm的叶片上要均匀地排出粗细不一的小孔,最小的孔径只有0.8 mm..经过科技人员的研究和试验,最终制成了可用的模具,并相继解决了去芯、超声波壁厚测量等技术难题。196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铸造多孔气冷镍基高温合金叶片,安装在某型发动机上后完全成功,从而使我国缩小了与美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铸造空心叶片的国家。歼8飞机航炮供排弹系统是设计难点。它必须保证大炮能在空中连续发射。以前,前苏联的专家认为这个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并对此保密。这次是设计师和工人一起做实验,改装了一把可以模拟射击的气枪,发射了一万枚假弹。最后找出了规律,设计成功。沈阳飞机厂于1965年下半年开始准备歼8飞机的试制工作。在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芳琦的领导下,副总工艺师罗世达主持制定了歼8工艺计划。这个总体规划是在综合前苏联和英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该方案采用了新的工艺配合方法,即以明胶板的模具线为基础,利用光学仪器、夹具装配机和划线钻台。局部轨距设置与局部模具和轮胎相结合的协调方法。后来的实践表明,整机有11400多个零件。1200多个标准件,从100多个总成到前后机身对接,机身机翼对接,再到飞机上发动机和油箱的安装,基本都是成功的。新方法还大大减少了工艺设备,加快了歼八飞机的试制进度。就在研制进展顺利的时候,高芳琦于1966年1月29日病逝。航空工业部派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刘鸿志到沈阳飞机厂担任第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全面领导歼八飞机的现场设计和试制工作。1966年11月,刘鸿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停工后,工厂联合成立了歼8 R&D总部,由工厂副厂长王新负责全面组织领导工作。工厂员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1967年,在“一月风暴”和“文革”中斗争夺权之风的冲击下,工厂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线上的生产几乎停止。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上班。即使在战斗最激烈的七八月份,歼8的研制也没有停止。1968年7月,首批两架歼8飞机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飞。上午9时30分,试飞现场总指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下令放行。飞行员尹玉环驾驶歼八飞机两次飞越机场,安全着陆。这时,站在机场的人们发出了热烈的欢呼。欢呼中国首架自主设计的高空高速战斗机首飞成功。歼八飞机从方案论证到首飞,经历了总体布局、技术设计、木质样机评审、图纸分发、新机制造、测试等四年零十个月。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当然,这个速度不是偶然的,原因如下:起步稳,歼8的设计是基于对米格-21飞机三年的“技术了解”和借鉴国外飞机技术。设计方案的选择既体现了先进性,又有继承性,基本适应国内工业水平和技术条件。技术决策是正确的,特别是对发动机的选择、进气方式和弹射救生方式进行了充分论证。歼8使用的涡喷7A发动机在原涡喷7的基础上换成了高温涡轮,并在中国航空工业研究院和冶金部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于1968年试制了第一批发动机,保证了全机的顺利飞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集体智慧。在试制过程中,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大家齐心协力研制歼8,很快很好地解决了研制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有效的组织和领导。航空工业部组织全行业为歼8飞机研制开绿灯。中国各部门、各地区都大力配合。有关部门成立了试飞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联合指挥部,沈阳飞机厂和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深入现场指挥,组织解决和攻克了影响首飞的23项技术关键。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果断决策,在主持歼八飞机试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数据跨度:9.34m机长:21.52m机高:5.41m机翼面积:42.19m2正常起飞重量:13850kg最大水平飞行速度:M2.2(高海拔)服役升限:20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