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的个人成就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首次开展了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光频移效应。用激光偏转原子束验证了亚泊松光子的统计规律。研究了一维驻波激光对原子的冷却,观察到温度低于多普勒极限温度的现象。首次将多普勒效应应用于原子干涉仪,观察到了原子干涉现象。利用固体微球腔的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获得了新的激光光谱。王玉柱完成的铷原子频标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78,重大科技成果科学院奖1978,上海科学大会奖1977。“718”铷原子钟是王源的主要项目之一,王源综合测量船在1985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激光偏转原子束研究及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验证”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光的力学效应研究》1989获中国物理学会首届饶裕泰物理学奖;“腔内QED效应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6;“光泵远红外激光理论与技术”获199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三)。根据《自然与科学》关于StevenChu、Cohen-Tannoudji和V.Phillips)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介绍,早在1970年,科学家(包括美国国家标准局的DavidWineland、贝尔实验室的Ashkin等,)已经发现,原子在激光照射下的速度在各个方向都会变慢,或者说原子会被冷却。之后很多科学家都想从技术上实现。1985年,朱棣文及其合作者利用实验技术首次将原子冷却到240微绝对温度,1988年,菲利普斯将温度降低到40微绝对温度,并进一步发展了测量温度的方法。Koon-Talodki领导的团队后来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以获得比更低温度μk绝对温度更低的温度。达到这个目标后,原子就完全被控制了,稳定的原子就可以做长期的科学实验了。
这些研究的成功直接导致了许多新的科学发展,比如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还研究了原子低速碰撞的行为。楚和他的助手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确的地球重力测量值;科学家还发明了原子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