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公报

2008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633”工作部署,依托丰富的科技经济资源和政策优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应对,逆势而为, 较好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保持了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下降,累计增速下降。全区10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同比增长24.4%,比上年47.7%的增幅回落23.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1,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0.23%,比去年末下降5.6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46.68亿元,同比增长23.6%,比去年同期下降265.438+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74.5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1%,比上年增长33.7%回落65.438+06.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65,438+0.565,438+0亿元,同比减少65,438+0.5%;利税总额33.06亿元,同比下降3.8%;上缴税金总额6543.8+0.43亿元,同比增长22.3%。

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数字如下:全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拓新的出口增长点,对外贸易仍有较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543.8+0.0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9.9%,比全市28.8%的平均增速高出654.38+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8654.38+0.5亿美元,增长35%。进口总额6543.8美元+0.9亿美元,同比增长65.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外资545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294万美元,同比下降25.8%,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322万美元,新增境外投资654.38+0942万美元。

高新区进出口总额增长图如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06亿元,同比增长32.5%。比全市平均水平26.1%高出6.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46.74亿元,服务业投资37.32亿元,同比增长153.9%。

65,438+0.现代服务业投资3109万元,同比增长409.6%,比全市139.2%的平均增速高270.4个百分点,全市沿海开发区增速最高,为529.8%,居我区第二位。

2.高新技术投资36.28亿元,同比增长204.2%,比全市平均水平182.3%高出2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43.2%。

3.节能环保(狭义)投资6.65亿元,同比增长482.8%,比全市平均水平830.6%低347.8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投资9.5亿元。全市文化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61.7%。

5.公共服务投资1.761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市326.6%的平均增幅905.2个百分点,我区排名仅次于滨海第二。

6.房地产投资171.3亿元,同比增长55.5%。施工房屋面积335.09万平方米,增长81.3%;房屋竣工面积30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5%;房屋销售面积48.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投资654.38+0.9亿元,先后完成654.38+08条道路及配套工程,开工道路总长654.38+06.9公里,铺设管线654.38+006.5438+0公里。投资4.5亿元实施6.3公里长的产河治理工程;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潍坊学院体育馆已经建成,工程主体已经完工。

为努力建设生态高新区,今年投资2.8亿元,完成道路、绿地绿化工程44项,庭院绿化重点单位123个,* * *种植乔灌木7174万株,建设绿化300多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绿地增加到27平方米,创造了龚蓓东街、余庆东街、余庆东街。目前,济青高速公路城区段林带补植工程和秋季绿化工程已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已植树9.5万株,投资800万元。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高技术产业仍然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8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总产值1,81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23%。200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284件,授权量193件,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3.5%。

企业R&D中心建设加快。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13企业R&D中心中,8家已形成R&D能力,5家正在加紧建设。目前,高新区创新体系中,国家级、省级创业中心1个,孵化创新基地达到25万平方米。自建R&D高新技术企业中心总数达到59家,其中省级以上265438家。

科研队伍不断优化。全区科研专业人员总数达到5000多人,其中博士140多人,硕士860多人。今年以来,高新区新批博士后研究中心3个,获省级发明创业奖4项,占全市近三分之一;获得省级妇女发明奖1人,全市唯一;申报省级优秀发明人奖6项,市级青年科技奖3项,占全市近一半。

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科技园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现代中药科技企业省级孵化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已全面运营。同时建立了博士后研究中心,被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认定为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基地。沃华医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R&D和中成药心可舒生产企业。

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付军非织造布项目,总投资22.5亿元,五年产能65438+50万吨,销售额36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医疗、工业防护、个人卫生等功能性非织造复合材料R&D和生产基地。台湾省大通公司总投资3亿美元的太阳能硅片项目已开工建设,下一步太阳能芯片、硅棒等项目将陆续入驻,形成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预计五年后销售额将达到6543.8+09亿元。全区教育呈现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强劲态势。全区有中小学23所,其中小学19所,初中4所,在校生116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08年,在改革创新的驱动下,高新区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公开招聘名师,积极创办名校。全区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在今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观摩点评中,高新区取得了第一名;东明初级中学获得全市初中科学发展评估督导第一名;5个项目获得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在全市金点子案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10个。建设北海、双语、东明等一批义务教育品牌学校,成为全市基础教育的新亮点。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得到改善。高新区所属医疗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48人,其中住院患者6575人,门诊患者约33.65万人。计划免疫已达49570人,七种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村覆盖率达到100%,参合农民达到73010人,人口参合率达到99.87%。2008年规划建设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建设的全市最高水平的多功能现代化医院已开工建设,总投资6543.8+0亿元,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双零双百”政策向农村延伸,覆盖农民。年末总人口139960,人口目标责任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区出生人口883人,出生率9.89‰,人口自然增长率7‰,法定生育率97%,晚婚率77.2%,晚育率89.97%。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07年的109.5下降到2008年的92,下降了17.5个点。群众“三最”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潍坊圆满完成我区下达的人口目标责任计划。

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1.4元,增长14.4%;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955元,比上年增长23.5%。潍坊有36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过亿元。正在规划三个物流基地、六个物流中心和四个配送中心。目前,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1.5万家,年物流产值达到320亿元。白微集团总部位于高新区,已成为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延伸至全国重点城市的骨干连锁企业。

潍坊出口加工区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四大综合保税区功能。产业、税收、贸易等政策更加优惠,服务功能和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