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贵的媒体报道

4月2日,光明日报人民副刊(12版)以《张玉贵:笑对厄运》为题,配发图片,详细报道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玉贵与病魔顽强斗争,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感人事迹。全文如下:

一个人如果能托起阳光,也会给人光明和温暖。43岁的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玉贵就是很多人眼中的这样一个人。

阅读《国运》

羊冲川门是安徽天柱山脚下双峰乡的一个普通小山村。27年前,张玉贵拿着淮南矿业学院地勘系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的大学生。

家乡是张玉贵永远感恩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家乡山水的养育之情,更是因为一个人让张玉贵懂得了国运,庆幸自己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2月11,河南理工大学,张玉贵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这个男人——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在私立学校学习过的老知识分子。解放前,他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该县的领导。这本来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人生的新起点,但实际上却是父亲命运转低谷的开始。当年轻的张玉贵还记得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从乡长降为公社会计。

张玉贵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年底都离不开他,因为他的珠算比村里的会计还准。就像教张玉贵学珠算没有告诉任何人一样,父亲也没有谈及珠算给儿子带来的赞誉。

张玉贵佩服的是父亲每年春节前提前买好红纸,主动请缨写对联的淡定,以及每当村里有什么纠纷,父亲都会到场的淡定。张玉贵也从母亲那里听说了父亲的壮举:

那是人民公社时期,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引发了洪水。作为公社的负责人,父亲带领人民投入到转移灾民的战斗中。为了救人,父亲被洪水困在树上。三天后,洪水退去,从树上被救下来的父亲不能说话。

张玉贵被父亲的威严所慑,不敢当面求证详细的故事。从他一贯冷静的父亲身上,他隐约感受到了一个热血男人刚毅的一面。那还是一个家庭背景被视为人生通行证的时代。一个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中被贬低过几次,这远远不是一个孩子能理解的。

直到走进大学校门,逐渐开阔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张玉贵才从父亲于静与自己暴戾性格的矛盾性格反差中,逐渐体会到父亲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暴中,顶住无形的生存压力,给家庭带来的保护与关怀。

由于张玉贵研究生毕业,离开家乡,被分配到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矿业学院。他父亲的书信明显增多,多是谈国运昌盛,谈改革开放新时期。最后,他只说了一句“天冷别忘了加衣服,盖好被子”之类的问候。

父亲的信都是用毛笔写的,句子简短,书法和文采俱佳,读起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让张玉贵意外的是,父亲在1995年突然去世,没有任何征兆,他收集的信件成了父亲的遗言。

回顾一封又一封散发着墨香的书信,张玉贵积累的全部人生知识一下子升华为对国运的理解:国运昌盛的时候,不正是他这一代知识分子难得的“机遇期”吗?

勇敢地面对厄运

瘦子张玉贵很内向。突然有一天,幸福从天而降:他被提升为部门副主任,或者攻读博士学位准备设立新的专业,他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他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令人惊讶的是,他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这被业内人士视为禁忌,因为这几乎是一个沉重的击鼓传花,开创新事业,然后挖高楼。

张玉贵以为是父亲让自己明白了国运。如果他错过了再一次学习提高的最好机会,那将是他失去带父亲到城市和他一起生活的机会后的又一个不可原谅的遗憾。1998经过一番准备,张玉贵考上了中国科协副主席谢克昌,到太原理工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博士学位。

谢克昌院士在教学中既严格又灵活。张玉贵是个简单的人。为了方便实验,他干脆买了白菜、萝卜、挂面周日吃一周,放在实验室里。一日三餐当场解决,免得浪费时间在食堂吃饭。

转眼间就到了毕业时间,但张玉贵的论文却意外地失败了。就在他急着尽快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噩运降临了。七年后,强直性脊柱炎带来的疼痛突然爆发,把他困在了床上。没人能翻身。

丈夫的病让妻子姜很害怕,但张玉贵却冷静了下来。他一边像看电影一样寻找痛苦的起点,一边“研究”自己的病情,同时把《南国经典》当床头书读,让自己在虚空中畅游,以防忍不住呻吟,惊扰了熟睡的妻女。

过量的药物不再能减轻疼痛。经过各种治疗,张玉贵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进行了两次手术,置换双侧髋关节。疾病限制了身体自由,但张玉贵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术责任。“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获河南省优秀学科奖。他在病床上写申请和评估材料。还起草了教育部煤矿灾害预防与救援工程中心、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的申报材料。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555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时,也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到现在,张玉贵每天仍然离不开止痛药和安眠药,走路、弯腰、低头、扭头都极其不方便。他的女儿毛毛,18岁,现在是东南大学大一学生。她自信又健谈。她向记者讲述了记忆中的父亲:父亲为了治病吃了太多的苦,却在这样的痛苦中坚持学习和工作,他是那样的乐观。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来不愁眉苦脸。

毛毛开朗又有点调皮,当他谈到他承认自己运气不好的父亲时,不禁潸然泪下。记者不禁迷离起来,心想:张玉贵脸上洋溢着阳光的笑容,难道不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太阳吗?

祝你好运

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撕心裂肺的疼痛是一种真正的煎熬,但张玉贵却因为不断的关心和爱护而感到深深的幸运。

在张玉贵最需要钱去北京做手术的时候,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少安专门批了8万块钱给他送去。1988毕业后,妻子蒋在焦作农学院工作,有三个暑假要下乡。邹有凤校长亲自出面协调,将蒋调到河工大,让她照顾张玉贵。

在搬进新居之前,张玉贵带着大家坐了一趟班车往返于新旧校区之间。每当他上了公共汽车,不管有多拥挤,他都会有一个每个人都让出的特殊座位。很多素不相识的老师和同学,经常帮他一把,没听到谢谢就悄悄离开。

曾经的同学和老师也向张玉贵伸出了友好之手。谢克昌院士在庆祝张玉贵博士学位时含泪说:“不让你的论文通过,对我的心是一种煎熬。”谢老把心里话藏在心里六年,粉碎了笼罩着张玉贵痛苦的精神枷锁。他泪流满面,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幸运。

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学。气体地质学科是这座历史悠久的象牙塔上最璀璨的明珠。第一张“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在这里诞生。张自民教授是唯一在世的编辑出版这张地图的专家。张玉贵卧床不起时,张自民教授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张玉贵钦佩他作为一名优秀专家的学术勇气和胆识。

2004年6月20日,10,郑州煤业集团大坪煤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灾难是不幸的,没有人会不哀悼它的不幸,但能否成为避免下一次灾难的契机,需要专家学者肩负起探索的责任。

在“10 20”事故直接原因分析会上,张自民教授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推断。就在医生发现病人骨骼断裂的同时,张自民教授凭着知识和勇气判断的地下600多米深的逆断层,与实际事故定性挖掘结果仅两米之差,证实了不可抗拒的事故,扩大了瓦斯地质的学术认识。

张玉贵很高兴自己能和张自民教授一起加入教育部“瓦斯预测与控制研究”创新团队。在大家的支持下,张玉贵攀上了国家重点学科的科研高峰,他首次用化学方法研究瓦斯地质的成果,也为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863项目)奠定了基础。如今,张玉贵已完成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3部,申请专利5项。他并不以这些与病魔抗争的成绩为荣,更看重的是从“10 20”特大事故的起因出发,与张自民教授的理解合作。说到成绩,他不愿多说,只说: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完,他笑了笑,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离不开消炎痛栓止痛的人。

记者的三次探访让张玉贵有些不安。“这不值得写。我唯一能和你分享的是,如果病没治好,不要害怕。如果你真的想写,就不要把我写得那么好。把女儿春节前拍的照片拿出来,让大家看看我丑。”

张玉贵脸上阳光男孩般的笑容,照亮了很多人,温暖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