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简介
中国的传统移植工具──马洋(图1)和朱富已经使用了近千年。宋代苏轼曾写过《养马歌》,描写湖北农民使用养马的情况。使用竹竿可以代替人工分苗,将苗梳入泥中进行种植。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在一些地区使用。我国水稻插秧机的发展始于1953。1956受扶秧分秧法的启发,首次提出分阶段成组插秧原理,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突破,研制出第一代水稻插秧机样机。到1960,各地推荐生产的水稻插秧机有21种。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水稻插秧机“东风-2S”通过鉴定投产,每天可插秧15 ~ 20亩。
日本在1898年颁发了第一个水稻插秧机专利;意大利在1915年开始研究用于拔苗的水稻插秧机。到了50年代,已经有了针对拖拉机的产品,但由于结构复杂,成本高,辅助劳动量大,没有普及。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展了带土小苗种植技术和相应的水稻插秧机。1966后,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研制成功,促进了移栽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包括具有前轮和后轮的机体、设置在机体上的动力部分和插秧部分、一体形成机体的主平台和副平台的机体盖。并且还具有侧视图上带有凸三角形的车身底盘,以支撑其1顶点附近的驾驶员座椅的重量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