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历史
1888年,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
1895年,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声称,他在相距600码的两个地方成功地发送和接收了无线电信号。
同年晚些时候,年仅21岁的意大利富商之子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父亲的庄园土地上,通过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波波夫用自己制作的无线通信设备成功地与海军巡洋舰上的陆地上的平台进行了通信。
马可尼在1901年将无线电波发送到大西洋彼岸。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第一次发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开始了。
同年,美国人李德·福里斯特发明了真空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此后,又出现了改进的晶体管收音机(原子粒子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
事实上,关于收音机的发明者存在争议;有人说是波波夫,有人说是马可尼。亚历山大·斯捷潘诺夫·伊奇波波夫(1859 1906),俄罗斯物理学家,1859年出生于俄罗斯,是一个牧师的儿子。从1885开始,我就致力于研究无线电通信,追随前辈麦克斯韦和赫兹的脚步。在1895年5月7日的一次演讲中,他公开了自己在洛奇改进接收机后成功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研究成果。1901起,任圣彼得堡大学物理学教授;有人认为他才是真正发明无线电的人,但也许是因为他是个学者,太专注于学术研究,无线电的发明并没有被世人广泛知晓;也许是因为波波夫的发明被苏联海军认为是军事上的一大利器,被列为机密保密。相反,马可尼非常有商业头脑。据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工厂,并获得了专利权。但也有人批评说,他做的收音机只是结合了别人的发明——赫兹的线圈天线、洛奇的调谐器和接收器、尼古拉·特尔萨的火花装置。但是,他为无线电设备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收音机的发明在历史上是如何被记载的,关于收音机的发明者有争议。
有人说是波波夫,有人说是马可尼。波波夫,俄罗斯物理学家,1859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牧师的儿子;他从1885开始致力于无线电通信的研究,追随前辈麦克斯韦和赫兹的脚步,在1895年5月7日的一次演讲中,公布了他对洛奇的接收机进行改进后成功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研究成果。
1901起,任圣彼得堡大学物理学教授;有人认为他才是真正发明无线电的人,但也许是因为他是个学者,太专注于学术研究,无线电的发明并没有被世人广泛知晓;或许是因为波波夫的发明被俄罗斯海军认为是军事上的一大利器,被列为机密保密。相反,马可尼非常有商业头脑。据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工厂,并获得了专利权。但也有人批评他做的收音机只是结合了别人的发明——赫兹的线圈天线,洛奇的调谐器和接收器,还有尼古拉斯?特斯拉的火花装置。
不可否认,他为无线电设备的实际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习惯把那些不用电源、电路中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的收音机称为“晶体接收机”。
晶体接收机是指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无线电,由天线、地线、基本调谐电路和作为探测器的矿物组成。它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波公共无线电广播。1910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用矿物做探测器,因此得名。
由于水晶接收机不需要电源,结构简单,所以很受无线电爱好者的欢迎。至今很多发烧友还是喜欢DIY和研究。但只能一个人收听,接收性能比较差,这当然客观上制约了广播的普及和发展。
1923 65438+10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节目,同时销售收音机。美国生产的收音机最多,其中一种是晶体接收机,另一种是电子管收音机。1904年,世界上第一根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手下诞生。
第一支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管是在密闭容器(通常是玻璃管)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电子流的作用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
电子管是电子时代的鼻祖。电子管发明后,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和提高。在1930之前,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收音机都采用两套DC供电,一套灯丝供电,一套阳极供电,耗电量大,短时间内需要更换电池,收音机使用成本高。
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大规模进入百姓家。但由于体积大、功耗高、发热严重、寿命短、电能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以及需要高压电源等缺点,其大部分用途已基本被固态器件晶体管所取代。
1958 12年9月,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此后,集成电路逐渐取代了晶体管,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可能,奠定了现代微电子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开创了电子技术史上的新纪元,使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所有电子产品成为可能。
在一个几平方毫米的微小半导体晶片上,成千上万个晶体管、电阻、电容,包括连接线一起做成一个具有某种电路功能的电子元件,称为“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
集成电路本质上是最先进的晶体管,使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迈进了一大步。用集成电路组装电子设备,组装密度可以比晶体管高几十到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以大大提高。
三。收音机晶体接收机的发展史今天,我们习惯把那些不用电源,电路中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的收音机称为“晶体接收机”。
晶体接收机是指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无线电,由天线、地线、基本调谐电路和作为探测器的矿物组成。它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波公共无线电广播。1910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Dunwoodie)和皮卡尔(Pikard)用矿物做地震检波器,因此得名。
由于水晶接收机不需要电源,结构简单,所以很受无线电爱好者的欢迎。至今很多发烧友还是喜欢DIY和研究。但只能一个人收听,接收性能比较差,客观上制约了当时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发展。
电子管收音机1904,世界上第一根电子管诞生于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之下。第一支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进入了电子时代。
电子管是在密闭容器(通常是玻璃管)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电子流的作用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电子管是电子时代的鼻祖。电子管发明后,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和提高。
在1930之前,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收音机都采用两套DC供电,一套灯丝供电,一套阳极供电,耗电量大,短时间内需要更换电池,收音机使用成本高。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大规模进入百姓家。
但由于体积大、功耗高、发热严重、寿命短、电能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高压供电等缺点,其大部分用途已基本被固态器件晶体管取代。晶体管无线电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用于检测、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等多种功能(金、银、铜、铁等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金属称为导体。
木材、玻璃、陶瓷、云母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叫做半导体。
晶体管由半导体材料制成,最常见的是锗和硅。1947 12.23、第一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这是20世纪的重要发明,也是微电子革命的先行者。从此,人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
晶体管收音机是一种基于晶体管的小型收音机。1954 10 08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投入市场,它只包含四个锗晶体管。
只有在晶体管出现后,收音机才真正流行起来。5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研制晶体管收音机,70年代生产。
德国的根德、日本的索尼、荷兰的菲利普以及中国制造的红灯、牡丹、熊猫等知名品牌的老收音机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1958年,我国第一台国产晶体管收音机研制成功。
晶体管收音机以其功耗低、无需交流电源、体积小、使用方便等优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并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最受欢迎、最廉价的电子产品。晶体管是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晶体管发明后,电子学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特别是PN结晶体管的出现,开辟了电子器件的新时代,引起了电子技术的一场革命。集成电路无线电1958 9月12日,美国人杰克·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
此后,集成电路逐渐取代晶体管,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可能,奠定了现代微电子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开创了电子技术史上的新纪元,使我们习以为常的所有电子产品成为可能。在一个几平方毫米的微小半导体晶片上,把成千上万个晶体管、电阻、电容和连接线制作在一起,作为具有一定电路功能的器件使用,称为“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本质上是最先进的晶体管,使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迈进了一大步。
用集成电路组装电子设备,组装密度可以比晶体管高几十到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以大大提高。在中国,1982年,集成电路收音机出现了。
DSP收音机DSP技术收音机是一种新型的收音机,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模拟信号,在同一芯片中放大,然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再进行处理,再还原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DSP技术的本质是用“软件无线电”取代“硬件无线电”,大大降低了无线电制造的门槛。
1923 65438+10月23日,美国人奥斯本和中国人曾俊创办中国广播公司,首次在上海播放广播节目,同时销售收音机。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广播节目,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收音机。
之后随着电台的不断建立,上海逐渐出现了收音机,都是进口的,以美国产的最多。其中一种是晶体接收器,另一种是电子管收音机。人们喜欢使用水晶接收器。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广播无线电接收机安装暂行规定》,允许公民安装收音机。
装收音机的人越来越多,方法多为再生线连接。同年8月,上海建德储蓄所闫景阳用超外差线路连接法成功安装了一台收音机。
5438年6月+次年10月,雅美无线电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组装的水晶接收机和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接收到上海电台的电波,还接收到日本的电波。
4.收音机的历史电波有哪些?它是如何传播的?如同交流电早期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一样,无线电在100多年前被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度被认为毫无用处,而这种情况由于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的划时代实验,一直持续到1901年。
为了这个实验,他在信号山(位于加拿大东南角)安营扎寨,最终接收到了来自英国的跨大西洋无线电信号。这个实验向世界证明,无线电不再是局限于实验室的新奇事物,而是一种实用的传播媒介。
直接放大器和超外差无线电单元电路介绍——天线和输入环路公共广播自问世以来,在各国都在进行。无线电电路已经简化和简化。由于使用环境和对象的不同,它的指标参数与专用通信设备没有可比性,但它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无线电接收设备,工作原理和方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后者对抗干扰能力和高灵敏度有特殊要求。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收音机的一些独立单元电路,包括输入电路、检波电路、温度补偿和二次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频率微调电路,以及为节省收音机早期使用的半导体数量而专门设计的双工电路、滑动A类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等。这些电路也是任何通信系统的基本组件。
几种再生复用单元电路的分析与比较:二极管收音机灵敏度低,只能接收附近大功率电台的广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在检波器前增加一个高频放大级,先放大天线接收到的微弱信号。
这种晶体管收音机适用于大中城市和电台附近的农村。如果在远离电台的地区使用,往往要连接室外天线才能获得满意的收听效果。
超外差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超外差收音机与简易收音机相比,虽然电路更复杂,使用的晶体管和元器件更多,但在灵敏度、选择性、音量、音质等方面都远远优于简易收音机,所以成本也更贵。它不同于简单的收音机,它增加了两个部分:变频级和中频放大级。
直放和超外差收音机单元电路介绍——其他单元电路本文主要介绍晶体管昂贵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后级音频放大设计电路——变频级、中频放大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和滑动A类功率放大器及其工作原理和具体电路分析。磁性天线的绕制方法和收音机的常用元器件如果你打算深入了解,自己动手制作晶体管收音机,有必要对常用元器件有个大概的了解。
除了阻容元件和晶体管,一般来说,常用的元件是指:磁棒天线、中频变压器和振荡线圈、扬声器和耳机。用分立元件组装和调整超外差收音机的方法很容易制造,但要制造出好的性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超外差收音机有一套调试方法,经理论和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也可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其他类似无线电设备的设计、装配和调试中。本世纪初,人们发明了传送代码信息的无线电报,随后又发明了传送语音的无线电话。
于是人们想:既然无线电能传送声音,那么它也能传送音乐;而且无线电信号可以被很多人同时接收,所以可以作为电台向公众广播。1906年,美国费森登教授在一次无线电通信实验中,在世界上首次使用调制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和语音,附近的许多无线电通信站都收到了费森登教授的信号。
然而,普通大众不可能拥有收音机。要真正实现无线电广播,就需要有一个普通大众能够拥有的、专门用于收听声音信号的无线电接收机,即收音机。
水晶接收机是无线电广播早期出现的一种简易接收机。它是由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发明的。1910年,随着无线电广播的兴起,邓伍迪和皮卡尔开始研究无线电接收机。他们用一些矿物晶体做实验,发现方铅矿具有探测功能。如果用几个简单的部件连接起来,就可以接收到电台播放的广播节目。
水晶接收器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波,机器配有简单的调谐电路,可以根据需要的波长选择接收到的无线电波发送到矿石检测器,从无线电波中检测出电流录音音频信号,然后通过耳机将电流转换成声音。水晶接收机不需要电池,结构简单。几乎所有的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自己组装。
但只能一个人听,接收性能差。本世纪初,无线电传播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检波功能的二极管、具有放大和稳压功能的三极管等各种无线电元器件相继发明,解决了远距离无线电发射和接收中的一些问题,为家用收音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1912年,费森登在改进原有接收机的研究中发明了外差电路。该电路通过接收信号和接收点产生的本地振荡的共同作用来工作。这两个转换器信号的组合形成了音频的节拍,即两个波的差频。它的发明为以后的超外差和边带接收法奠定了基础。
1913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电路,可以有效防止两个频率相近的信号在接收机中相互干扰,保证不同频率的信号能够被区分,使接收机能够分别接收不同频率的信号。同年,法国人吕西安和利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成了收音机,并申请了专利,从而结束了过去需要安装许多旋钮和按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