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象华的个人经历

钢铁冶金学家、钢铁工程技术专家。浙江杭州人。193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冶金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教授、顾问。抗日战争期间主持新型平炉炼钢厂的设计、施工和生产。1948年起在鞍钢参与恢复生产、建立我国第一代大型钢厂的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体系,参与主持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管理的奠基工作。1959年起在研究院主持冶金反应、冶金新工艺、真空熔炼及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1998年获第二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13年2月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2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32~1934年 交通大学化学系任助教。

1934~1937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先后获一级荣誉冶金学士及冶金硕士学位。

1937~1938年 参加筹建中的资源委员会中央钢铁厂工作。

1938年调昆明中央机器厂,筹建耐火材料车间与理化实验室。

1939~1940年 任武汉大学冶金教授。

1941~1945年 任资源委员会电化冶炼厂第四厂(炼钢厂)厂长。

1945~1946年 受资源委员会派遣赴东北接收钢铁企业。

1947~1948年 任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协理兼制钢所所长。

1948~1958年 鞍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先后兼任炼钢厂生产技术副厂长、鞍钢技术处处长等。

1958年~ 冶金部钢铁研究院,先后担任炼钢研究室主任、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院技术顾问等.

邵象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21日18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939年夏,他应聘到正在筹建矿冶系的武汉大学(校址在四川乐山)任冶金教授。1941年,资源委员会将邵调回,派他到电化冶炼厂等建钢厂并任厂长。1945年邵象华、靳树梁等人受派赴东北接收钢铁企业。1947年他被任命为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协理兼制钢所所长。1948年2月鞍山解放,邵象华等6名原协理和30余名技术人员留在鞍山,他们被解放军安全转移至丹东市参加政治学习。同年10月邵象华奉命到北满,在鸡西一家小炼铁厂协助工作,不几天又到哈尔滨东北重工业部报到。11月2日解放沈阳当天,邵象华随人民解放军进入沈阳。他参加了接管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作,在新诞生的鞍山钢铁公司中,担任总工程师,并先后兼任炼钢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和公司技术处处长。他满腔热情地投身工作,并先后从关内动员一批昔日的同事和学生,前来鞍钢参加工作。因其对恢复生产所做的贡献,1949年8月15日,邵象华被鞍钢公司授予二等功臣称号。

撰写钢铁冶金学

1950年鞍钢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建立现代化企业各项组织管理制度。邵象华作为技术处处长,负责制订公司各个基本生产工序的技术操作规程、各种产品检验标准和技术措施等,这些都是鞍钢这座大型联合企业步入正常运转的必要基础。恢复生产初期,鞍钢各项消耗指标均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也有许多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他以很大精力推动鞍钢的技术改进和研究开发工作。从1949年初开始,为帮助转业到鞍钢的部分领导干部尽快熟悉钢铁冶金,邵象华曾为他们较系统地讲授技术课。为适应当时广大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的需要,他专门编写了一本《钢铁冶金学》 ,这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一部钢铁中级技术专著。他在技术期刊《鞍钢》上发表了许多针对工作需要的技术文章;还组织炼钢厂技术人员***同翻译了美国AIME出版的权威名著《碱性平炉炼钢》,接着又单独翻译了苏联的《钢冶金学》 。后者成为当时冶金类高等学校的教材。 1956年邵象华随冶金工业考察团赴苏联、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对这些国家的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回国后他在全国炼钢会议及其他场合发表了考察报告,提出许多改进中国平炉炼钢的意见。1958年秋,邵象华被调到冶金部钢铁研究院(1979年改为钢铁研究总院),先后担任炼钢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技术顾问、博士生的导师等职。由他主持了冶金反应、冶炼新工艺、真空熔炼、铁矿***生元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其中两项发明获国家专利。80年代初,他曾指导同事翻译了美国AIME新出版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对中国蓬勃发展中的转炉炼钢事业起到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