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树好》散文诗教学的思考
对《树好》散文诗教学的思考1一、教材分析:
散文诗《树真好》描写了人和小动物围着大树转的情景,充满童趣,意境优美。在仔细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原著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第一句话“多好的树啊。鸟儿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黎明时分,鸟儿都会唧唧喳喳地叫。”我认为是鸟妈妈在筑巢,而不是鸟。另外,第三句“树真好。如果有大狗追我的小猫,小猫会爬上树躲起来,大狗会叫。”这里我觉得如果大狗小猫来玩游戏,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基于以上两点,我将散文诗《树好》的内容调整为:
不错的树。
不错的树。鸟妈妈会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鸟儿就会唧唧喳喳。
不错的树。我们一家人在树荫下野餐,大家吃得很好,有说有笑,吵吵闹闹。
不错的树。大狗和小猫玩捉迷藏,小猫爬上树躲起来,让大狗叫个不停。
不错的树。我做了一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洋娃娃坐在上面,摇啊摇,摇啊摇。
二、目标设计: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职员工的目标如下:
1.欣赏散文诗,感受树的用处。
2.萌发亲近和爱护树木的感情。我觉得在设计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把语言和科学目标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而且按散文诗的内容来说,也不是很适合爱护树木的情感教育,因为涉及到“我会做一个秋千,挂在树上”(这不是爱护树木的表现)。
当我将这项活动指定为语言活动时,我将目标改为:
1,引导孩子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感知散文诗的艺术美。
2.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联想和讲述。
3.萌发热爱自然的初心。
三、活动准备:
在准备的时候,我根据童书里的图片做了PPT课件,把四首散文诗的内容和大图联系起来,让老师在孩子讲某件事的时候展示相应的放大图,更有利于孩子的观察和表达。
《树是好的》2散文诗教学的思考树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态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木是人类的好伙伴。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选作文《树真好》,引导孩子更具体、更清晰、更感性地认识树的作用。全诗语言简单易懂,充满童趣,易于学生唤起和理解。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很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读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回想当时的情景,感触良多。
第一,为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
学生的知识、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内心需求不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因人而异,要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阅读之初,我指导学生自己安排学习,遇到不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就找解决方法,然后检查交流,互动学习。在阅读、理解和体验情感时,我尊重孩子的个体选择,让他们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学习伙伴和表达方式,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读”、“画一幅画”、“写”,让学生展示个性,增强自信,展示智力优势,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根据课文,训练语言。
“好树”这篇文章写得很漂亮。备课的时候,我想除了引导学生把文章读好,我还应该做什么?这篇课文的课文很有特点,每一节结构都差不多,很有节奏感,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材料。所以我想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树能起到什么作用,能不能用这种形式写:“树真好。”学生写的作品很有趣。“这棵树真好。下雨的时候,它张开双臂,为小鸟撑起一把伞,不让它淋湿。”“有棵树真好。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让空气更清新。”.....对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和兴趣,让人感到惊喜。
第三,注意朗读,读而不是说。
在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在文章中选择他们想喜欢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场景,以不同的方式阅读自己的经历,从而达到情感阅读的效果。最后,学生在用音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时,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动情地背诵。
第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个体思维很重要。所以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经常问学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我还把学生的独特想法写在黑板上,说是他的专利。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关于散文诗《树是好的》3教学的思考本周,我们的主题是“我们的树友”。带孩子散步时,经常会看到幼儿园里种的各种树,也会引起孩子的讨论。小品诗《树好》是一部语言优美、意境优美的优秀文学作品。
本次活动的亮点:
感受散文诗语言和意境之美,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树木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方面的作用,萌发爱护树木的感情。
困难在于:
根据这首散文诗的特点,我尽量模仿。
这项活动的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尝试模仿散文诗。
2.明白树木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萌发爱护树木的感情。
成功:
今天饭后活动带孩子散步,有意识地引起了孩子对树的讨论。在活动中,我首先唤起了孩子们对我们刚才散步时观察到的身边树友的回忆,极大地发挥了孩子们读诗的主动性,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事半功倍。
缺点:
写散文诗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需要在课外活动中拓展知识面,也建议家长在平日里多给孩子一些教育和引导。
《树好》第四章散文诗教学的思考春天生机勃勃,树是孩子们熟悉的,孩子们对树也很感兴趣。《树好》是一篇短文,其中小鸟和小猫是儿童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对象,素材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生活情趣。
这是我准备的公开课。因为幼儿园活动不断,老师都没有时间上课,但是我觉得这个教学活动还是很搞笑的。孩子喜欢这种活动,愿意学习散文诗。
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欣赏散文,了解散文素材,感受树木的用途,并传递讲故事的新经验,尝试模仿,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感情。根据目标,活动分为欣赏、背诵、模仿,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抓住语言活动的重点,节奏紧凑。
课前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四张图上的问题都不一样,比如:“为什么鸟喜欢树?还有谁喜欢树?为什么?小猫朋友为什么喜欢树?”等一下。孩子用散文中的语言回答后,让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自然流畅地学习散文。
活动中,我及时回复了孩子们的回答。问,“你喜欢树吗?为什么?”当时有个小孩说:“树可以做桌子。”还有的小朋友说“树可以做椅子”等等。答案都局限于“树能做什么”。我立刻回应道:“树能做什么?它们在树上和树下能做什么?”帮助孩子回归活动的目标。一个小孩说:“树可以做碗。”我马上问:“你做什么碗?”帮助孩子把话说清楚。现在孩子们说:“树会筑巢。”当时我马上问:“燕窝是什么做的?”让孩子获得正确的体验。当孩子在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我让其他孩子帮助他,让孩子在同伴帮助中学会倾听和评价他人。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敏锐的观察者和专注的推动者,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提问,从而引发师生之间、幼儿之间的多向互动。
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孩子们兴致勃勃,他们的观察、欣赏、记忆、想象、创造的潜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基本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但是活动的缺点也很明显。
作为一项散文鉴赏活动,在活动目标中要求幼儿鉴赏散文,但根据活动设计,让幼儿完整地鉴赏散文显然是不够的,幼儿的整体感受太少。所以可以第一时间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孩子迅速进入情境,问“你在散文里听到了什么?”让孩子说,不要问标准答案,然后“让我们听听是什么?”
在活动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孩子们为树做点什么,以使孩子们萌发亲近树、爱护树的目标。但是活动的组织有些滞后,整个活动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可以把最后一部分放入延伸活动中,落实活动,对班级树进行认知、浇灌、关怀,在前面一部分渗透第三个目标。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活动中蕴含的价值,在理解过程中渗透情感引导。
对《树很好看》中散文诗教学的反思5在活动中,孩子们总能在老师的指导和PPT课件的作用下完整地背诵出散文诗,但我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看起来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看图说话,引导他们用更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我并没有真正发挥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目前,在孩子对整个画面有了自己的解读后,老师没有根据孩子的意愿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孩子的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东西,或者回到预设的活动设计,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下降。虽然在学习这首散文诗上还是有必要的作用的,但是和大纲中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精神还是有必要的差距。
虽然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幼儿从事创造性活动,用心参与活动,强调幼儿的创造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这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反思,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研究、探索和解决这样的问题,以适应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