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做科研是怎样的体验?

1.在日本比较好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博士后和教员)需要什么水平的日语?

诚然,日本的大学或研究所大多讲日语,很少有讲英语的。和我所在的研究所一样,两位教授都是美国毕业,留学生比例很大,英语说得好的很少。我认为日语至少应该达到N2的水平。我住宿舍的时候,隔壁有个中科大的学生。他的日语达到了N2的水平,但是我觉得他的交流能力要好得多。硕士阶段可以在学校免费上日语课,可以提高很多。

2.日本的科研工作(比如体制、科研氛围)和欧美、中国有什么异同?有什么优缺点?

我觉得日本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一个方向会研究很多年,期间当然会做一些调整,但大方向是一样的。很多实验室教授退休后,继任者都是自己的子女或者这方面的知名学者。

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我认真细致。我只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尽量不做不着边际的结论。参考机构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系、北京大学环境系和我们的研究所、英国生态和水文中心(CEH)和HKUST化学工程系。我以前在HKUST化工系学习的时候,做过实验仪器。学校会集体培训安全知识,我要参加考试才能用。但每种乐器的具体使用规则只能靠师兄师姐传授。在北大环境系,会有人教你怎么用,因为大部分仪器都是公用的。在我们研究所,因为规模小,所以用的比较严格。每个仪器有1个教授负责,2个学生负责。使用前要问学生怎么用,注意哪里。打个招呼然后去找教授。教授会问你问题。如果你不能打电话,再问一次,直到你能回答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我们使用称重天平来回答一份包含10个问题的问卷。使用MilliQ净水器有七条规则:使用前先看显示屏上的数值,电导率18.2mω* cm @ 25℃;TOC 5ppb使用前水平时不要连接;用特定的瓶子接,不要用瓶子接;连接时,斜着连接,让水流到墙上,不产生气泡,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中;千万不要碰碰到水的头;如果用量大,注意屏幕上的水量提示。申请通风柜的时候被问到为什么要用通风柜,哪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什么特点,如何造成伤害,有什么危害。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我一直在问如何推导拉格朗日常数。

上面提到的研究所和大学在这方面都没有这么严格。其他方面,我们在报告中展示PPT的时候,带我的导师是典型的日本人。他会深度演绎每一个字的合理性,每一页的版面和字数,重要内容的摆放,时间和内容的掌握,字体大小...连最后的结论都要改。谢谢你的好意注意一定要用,而不是谢谢,这样太没礼貌了。我经常去深圳实习,深圳的学生不会做这么详细的报告,HKUST也是。CEH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毕竟是母语,表达更到位。

我觉得国内的一些研究所和顶尖大学的一些系已经赶上来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从国外回来,水平越来越和国外接轨。2000年,CNS院士。2005年有一次全国性的CNS查抄,2010有几篇生物医学的CNS文章...现在清北的华工本科和硕士都发了cn。

选题:我觉得香港选择选题更多的是从发表文章的角度出发,最终目的是发表文章。我的导师总会问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但是我们的研究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是我们在专利和工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也可以成为日本的领导者(陈光浩教授)。不是说发表文章不好。理科发表文章可以理解,工科盲目发表文章就有点不合适了。毕竟文章要用在实践中,文章不是科研的唯一评价标准。CEH是一个研究所,它专注于科学研究,可以从事长期项目,不像大学里的博士学位,改变学科。他们选择了当今世界的许多热点问题,列出了他们的重点,大家都与他们合作。这太棒了。

工作时间:清华有些国内特色。每天要几点到,一天几个小时?我看到一些硕士生在那里打了一上午的游戏,很多硕士生基本上下午6点就回去了。在英国,都是早上9点到6点,最晚8点。如果你愿意,你不能呆得更久。人们不得不关门下班。我们研究所的学生和博博士都很努力。虽然没人管你什么时候来,但是周一到周日都有人,早上9点到下午12。教授也很勤奋。我刚来的时候,他经常凌晨2点发邮件,5点又发一封。今年一个博士毕业生,被10人从下午5点到11,休息了10分钟。HKUST的压力和日本相似。我们都工作同样的时间,但是我们在周末去得更少。累不累取决于老师的指导方向,理科普遍累。一直在日本留学的老师实验室比欧美系的老师还累。

科研体制和氛围:这方面不好说,但是日本教授权利很大,有实力的教授经费超高。同一个系的教授可以有很多机会去开会实习,挣奖学金,而其他研究室就没有那么多机会了,有的根本不知道这些事。而且因为我们研究所的负责人都是美国毕业的,所以总体上可能更欧美一些。毕竟清华和HKUST都是大学,也要兼顾教育。不过我还是觉得日本教授社会地位高,薪水和压力都挺大的。我的教授年薪不到12万日元。据我同学说,如果在贸易公司工作好,或者国家公务员,30岁也能有这么多。而且,有职位才能招,没职位就永远是博士后。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最终去美国成为教授。香港虽然是纸驱动,但是钱多。HKUST助理教授月薪6-7万港币,副教授月薪9万港币,正教授月薪65,438+04万港币(税前)。此外,在HKUST当老师,他可以免费住海景房。我的教授一个人住在京都一个破旧的单身公寓里,老婆孩子都在东京。每天坐地铁上班,真可怜。CEH,我真的很喜欢它。太科学了。每天上下午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大家一起喝茶交流成果,互相提高,而不是单打独斗,这样很好。为什么卫生间要装吹风机?喝一杯茶是1/3冷水+2/3热水,说75℃最好。而CEH的研究所不收博士,国家拨大量经费集中科研,实力更强,出的成果更多。

优缺点:日本科研很扎实,遇到对的人可以学到真东西,但是很多地方文章很少。如果你不会说日语,你就不会像你会说日语一样享受那么多的资源或学习。说实话,来日本的学生整体水平不算太高,拿奖还是比较容易的,尤其是文部科学省的奖学金1.47万日元,每个月免学费,和欧美的联谊差不多,可以养活两个人。HKUST奖学金为每月港币65,438元+03,600元。学费3000,宿舍费3100。扣完就没剩多少了。毕竟,英国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培训比较系统,也比较自由,但是不容易拿到钱。

最后我批评了HKUST,夸它连续三年亚洲第一,却囊括了诺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狄拉克奖、阿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没有获奖者,港新也没有大学(高参昆还算),说明理科基础还是有点薄弱,至少不够创新;工科没有太多的实践和企业,只是写文章和倒水。毕业后当老师也很难。在HKUST所有的教师中,毕业于香港的不超过5人。用我化学系一个学长的话说,在香港读博就是麦当劳肯德基,又快又有营养。

科研最需要的是兴趣,之前的经验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我来日本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你以前做什么,只要努力,扎扎实实做科研,都能做出点成绩。看看近几年获得诺奖的日本人:田中健一、下村祐弘、山中伸弥、中村修二。几乎都是励志剧。除了兴趣和自由,我决定从事科研是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换个角度可能就是对的。但是,科研对错,是有证据的。大家也都很理性,不会互相吵架。博士看学校是外行,不如看导师。同样的专业,每年进入世界名校读博士的估计有几千人;这个专业在名校任教的老师可能在1000人左右。但是,世界上真正能称得上顶尖学者的可能有100人左右,所以丹尼尔教授应该是比较稀缺的资源。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毕业于丹尼尔实验室的是学术二代。同样,牛津剑桥,东大京大,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的毕业生,有的牛逼到拿了诺贝尔奖,有的穷到在国内连个好的大学教员都找不到。我知道很多这样的例子。清华和浙大的吐蕃也去了斯坦福、JHU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当教授。即使是同一个实验室,毕业后差别还是很大的,个人因素更重要。有兴趣的人会主动学习很多东西,而不是被动的依靠老师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