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看到电影《窈窕淑女》里的路灯,是有人用“长棍”点的。我想要一些关于这盏路灯的信息。
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大约70-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就已经开始在生活中使用火,最晚在春秋时期出现了异形灯。在历史记载中,灯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就已出现,在李周也有专门取火或照明的官职。
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其实只要有一个盛着燃料的盘子,加上油和灯芯,就可以实现最原始的功能。一定形状的灯具的出现,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结果。早期的灯类似于陶器制成的“豆油灯”。“瓦豆叫“马镫”,上盘和下盘中间用柱子连接。虽然造型比较简单,但奠定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经过青铜文化的洗礼和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他器物一样,在造型上有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油灯艺术的辉煌。从春秋到汉代,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性的具体要求。它和其他器皿一样,成为了特定时代的礼器。”蓝糊显烛,华灯错”,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条条框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河北平山山治出土的银头人形灯笼和十五只灯笼。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龙灯:河北省城关镇出土的长信宫灯、羊形灯笼和家用灯笼;广西梧州大塘出土的西汉羽毛灯笼;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的牛形灯;湖南长沙发现的东汉卧人形吊灯;山西襄汾县出土的雁鱼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以前的青铜灯。由于青瓷灯价格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被民间广泛使用。由于青瓷的技术特点,也出现了一种与这种技术相对应的造型和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此后至隋末唐初,唐代的白瓷龙灯、三色狮莲灯不断用新材料制作,有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品种繁多。由于唐代经济高度发达,实用性和装饰性或纯装饰性的灯开始出现在宫廷和元宵节,如灯笼轮、灯笼树、灯笼楼、灯笼侍女、灯笼、松香灯、孔明灯、风灯等。这些新的灯具或灯俗,衬托了那个时代的繁华,成为传奇故事。
到了宋代,都城“每瓦设一盏莲花灯”,“夜明自照,上下映”,延续了盛世的辉煌。由于陶瓷工业的发展,每个窑口都有自己独特的陶瓷油灯。书灯不要用铜灯,瓷的最省油。始于唐代的省油灯,流行于宋代。“蜀中有一盏瓷灯,灯唇注水,可省一半油。”(陆游《陆放翁集》)辽代的摩羯灯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到了明清时期,青花和粉彩油灯成为新的时尚。明朝的“书灯”陪伴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看简书看清楚,一生发光。”此后,油灯的发展一直与外国的油灯联系在一起,直到电灯的出现。一段有着几千年科技文明的历史,在20世纪终结。
从使用的燃料来说,中国的灯分为糊灯和烛灯,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油灯和烛台;从功能上来说,可分为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有座灯(台灯、壁灯、桌壁灯)、走行灯和座排灯。中国油灯与中国的科技文明和造型艺术密切相关,体现了科技进步和审美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装有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朝发明了瓷灯(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油,元朝设计了内置灯(让猫生气)。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期利用机械原理制造了桌墙两用灯。在美学领域,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造型灯,汉代出现的动物造型灯,将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增添了实用之外的文化内涵,而适当的尺度、合理的结构、生动的造型、丰富的装饰,都包含了审美的艺术家。明清时期的青花和粉彩将绘画引入装饰,符合时代潮流。
油灯和其他东西一样,分为文场、宫廷和民间。“两尺短而明”和“长而高,张翠”体现了地位和阶级的差异,所以朴素和繁华自然成为他们的审美差异。这种对比关系构成了中国油灯的两个体系,同样具有研究价值。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人们通常关注的是那些从墓葬中出土或宫廷传世的作品,因为它们造型精美,装饰丰富,一般反映了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而民间的灯具一般都比较简单,造型出奇,显示了普通大众的审美爱好和功能要求。它们是不可替代和互补的。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之间,油灯都有独特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比如西藏的金属油灯通常是组合式的,而汉族的灯一般是一体式的。组合灯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以适应西藏生活方式的流动性特点。这种金属灯的装饰图案,也可以看做是汉族的“福”、“寿”字,反映了具有历史传统的藏、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藏族酥油灯,无论是陶瓷的还是金属的,都是藏族特有的,反映了这一地区深厚的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