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袁专访:致力科技金融服务下沉。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机构已经采取了行动。微众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也不为过。但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微众银行秉承服务小微企业的基本理念,聚焦下沉的中小科技企业,致力于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微众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成绩斐然。数据显示,科技小额信用贷款已在全国21个省份、100多个地级市开展,吸引近15000家科技型企业申请,累计授信1050亿元,其中深圳市18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服务覆盖率达到35%。
从肖伟出发,瞄准科技企业轨道
“所以,其实可以这么说,我们是从全民微商开始,然后从小微客户中挑选科技型企业。这正是微众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服务的地方。”袁对说:
一方面,科创企业本身对资金有现实需求。由于缺乏固定资产等抵押物,一些中小型微型科技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融资困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但中小微科技企业群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覆盖。
袁强调,微众银行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有责任、有义务服务好这类客户,支持国内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另外,我们是科技型银行,可能会更了解科技公司,更方便为他们服务。”
但微众银行在科技金融业务初期,也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获客方面。与传统银行依靠线下客户经理团队拓展客户的方式不同,微众银行通过纯线上渠道获取客户。如何让客户了解产品,形成信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袁表示,鉴于此,微众银行微贷建立了领先的B端数字化互联网营销体系,包括电话营销和广告投放,并利用数据、模型和AI技术不断优化营销体系。“这个系统支持我们公司金融的业务发展,它也随着业务多元化的进程而发展。从小额信贷服务到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到供应链上下游,再到科技型企业,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寻找细分的客户群体。”
尤其是今年以来,微众银行在品牌营销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拍摄科技创业者创业的故事,“就是讲企业是怎么做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简短的讲故事,不仅可以推广企业和创业,还可以分流银行的产品,带来很多更好的流量。”袁对分析道。
依托金融科技打造在线服务流程
对于银行来说,获取客户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服务和留住客户,离不开得心应手的“武器”。袁表示,与传统银行相比,微众银行服务科创企业最大的优势是线上,直观体现在信贷产品上。
据介绍,微众银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产品来自于微产业贷款的科技贷款。因此,这款产品继承了微业贷的优秀基因,即“三无、三全、三快”。
所谓“三无”,即“无抵押担保、无线下开户、无纸质材料”。所有信息都可以在手机授权后从系统后台自动获取,包括企业的纳税信息和经营信息,由系统自动审核评估,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所谓“三包”,即“全自动、在线、全天候”,可以申请和获得贷款;所谓“三快”,是指给用户“快审批、快贷款、快周转”的极致体验。
“从客户提交贷款申请到获得贷款,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纯属线上。如果快的话,客户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整个操作。”袁举例说,客户不需要提供任何纸质材料,只需要完成身份认证,同时被授权查询一些税务等第三方信息。
微众银行科技贷款在享受小额信贷流程便利的同时,还与政府的贴息政策挂钩。对于申请人来说,这将大大降低鞋底的成本,企业可以直接在相关产品上操作,不用跑来跑去申请。优惠后,部分最低利率可降至1.7%,非常优惠。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微众银行的科技贷款备受企业青睐。值得一提的是,该行服务的科技客户中,有不少是首次借款人,即从未从其他银行获得过贷款。袁说,“这意味着,当其他银行无法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时,我们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银行。”
微众银行之所以有这个信心,更进一步,还取决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微众银行与政府机构合作,将政府部门沉淀的人才信息、知识产权、交易数据等多维度数据应用到企业的评估模型中,主动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企业的专利利用率,袁表示,微众银行正在尝试专利数据的处理。目前,该银行已导入近4000万条专利相关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领域,还包括大量从专利说明书、专利说明书摘要、专利权利要求等文档中收集的非结构化信息。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相应的规则,对企业技术的有效性、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价。
创新服务模式,“贷款+投资”让融资更高效。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微众银行的微商贷款正在惠及更多的企业。为了给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陪伴他们成长,微众银行又向前迈了一步,开始探索数字化的“贷款+投资”创新服务模式。
袁说,“其实各大银行都在做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这可以说是银行金融服务的自然延伸。”目前银行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银行与其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共同开展业务;另一种是银行与自身机构不直接设立的具有投资职能的实体合作,比如与外部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在观察了各种模型后,我们发现有几个模型非常不规范。毕竟每个企业的估值和股票期权的定价很难标准化,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数据,这不是我们的强项。”袁表示,因此,微众银行一直在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数字化“贷款+投资”模式。
在各种考量下,微众银行决定做“贷”与“投”之间的桥梁,即依托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科技型企业构建更精准、更客观的评估体系,在提供授信额度支持的同时,为投资机构提供价值评估支持,从而深度连接投贷双方,让投资更科学,融资更高效。
袁表示,一直以来,企业、项目、投资人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信任问题,而微众银行依托数字技术的能力恰好可以为“信任”提供有价值的判断依据。
据悉,该模式目前正在深圳科技企业和部分投资机构进行中小规模测试,预计2022年正式上线,无疑将连接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由此可见,微众银行依托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对科技企业金融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过往积累的丰富服务经验,正在为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开放创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投融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