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方法有哪些?

企业管理的立足点是团队,团队能够执行企业管理的各项规定,完成生产任务指标,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氛围。团队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发挥。因此,加强团队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保证。

一般情况下,团队创新应该与企业创新融为一体,其创新过程与企业创新齐头并进。创新过程主要是将一个设计思想和方案转化为某种实用技术或产品的过程。通过总结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创新过程应该包括发现创新机会、提出创新理念、确定创新技术、实施创新方案、展示和扩散创新成果五个阶段。

寻找创新机会

所谓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探索。企业之所以要否定原有的东西,是因为其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和谐,产生了某种威胁。正是这种不和谐和威胁为创新提供了机会,进而促进了创新思想的产生。

企业的不和谐和威胁既可以存在于体制内,也可以存在于体制外。

就企业团队而言,有两种可能的因素导致创新的不和谐和威胁:

(1)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障碍。这种卡死的环节可能是某一种材料的质地不理想,一直找不到替代品,或者是某一种加工方法不完善,或者是某一种分配政策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工人的积极性或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不断困扰企业管理者。

(2)企业意外的成败。企业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会驱使企业脱离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比如,老产品经过精心改进,虽然理论上结构更合理,性能更完善,质量更优秀,但销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满意增长;再比如,衍生产品的销量意外超过企业的主力产品,会引导企业产生创新的想法,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

从外部来看,造成创新不和谐与威胁的因素有: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社会人文环境和政治法律制度。比如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市场资金流向、市场竞争程度、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对企业的引导和约束、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社会的文化氛围、民风民俗、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等因素或方面都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提供创新机会。再次,寻找创新机会是企业创新的第一阶段。

提出创新的想法

创新机会的寻找主要是在认知领域,是原有秩序被打破后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和理念。事实上,任何创新的想法或概念都应该转化为创新的蓝图和创新的实践构想。

在这个阶段,企业管理者要想让创新思路从模糊走向清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发现和观察不和谐的基础上,通过现象分析不和谐的原因,分析和预测不和谐的未来趋势和威胁,估计它们可能给企业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努力利用机会。

(2)评估创新所涉及的资源,包括技术方面(设备、技术和诀窍)、商业方面(用户、特性、期望、销售渠道和潜在市场)和组织方面(受创新影响的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和机构),这些是实现创新的保证。

(3)制定合适的创新评价标准,让创新者正确分析自己创新项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识别创新技术

创造一个新的想法并找到实现它的具体方法就是确定创新技术。就团队创新而言,创新技术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创新靠自身实力。这种方法需要具备相当的科研开发能力,配备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各方面的人才。这种方法更适合那些规模大、资金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企业。

(2)入门与学习。是指引进国内或国外先进的创新硬件或软件,通过学习先行者的创新理念和行为,吸收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或破译先行者的核心技术或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然后进一步发展。这种创新技术的采用,不仅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还需要强大的模仿和借鉴能力。

实施创新计划

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阶段是实施创新方案。它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思维的问题,而是手段和方法的问题,即如何将萌芽的创新蓝图转化为可操作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其目标输出是具体的计划任务书和具体样本。

在这一阶段,创新型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无形资产,如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和创造性实施,还要投入大量的有形资产,包括创新型知识员工、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创新成果的展示和传播

创新成果要想获得有利可图的量-质-价关系,必须经过相关技术经济指标的检验。反映创新效果的经济指标有:企业的产出指标、成本节约指标和市场占有率指标,如资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材料消耗降低率等。反映创新效果的社会指标包括改善工作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指标。反映创新产品理化性质的指标更多,比如性能、成分、寿命、精度、纯度、外观、风格等等。我们上面提到的三个指标,往往是相辅相成,相结合的。

企业创新成果在全社会转移、推广和销售的过程就是创新成果的扩散。扩散过程不仅可以使最先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通过专利、技术诀窍的有偿转让、技术设备和创新产品的销售获得收益,还可以使创新成果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当然,创新成果最终价值的体现,能否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都可以在这个阶段得到验证。

团队创新活动的组织

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用技术的过程就是创新。这个过程也是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将各种创新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创新的过程。企业系统的管理者既要根据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创新自己的工作,又要组织下属的创新。创新活动的组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营造推动创新的组织氛围。一项创新的诞生,是因为有一种组织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创新的思想得以产生,创新得以实践。

推动创新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激励创新,树立“无功不过分”的新观念,让大家都有进步,都有进步,都大胆尝试。失败与成功密切相关。在硅谷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容忍失败”,“失败了也没关系”;奖励敢于冒险的人,而不是惩罚因为冒险而失败的人。

同理,风险投资人愿意投资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创业者,也不介意支持那些犯过一两次错误、遭遇失败的创业者。良好和谐的组织环境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2)制定有利于创新的灵活计划。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既定规则的挑战,意味着占用大量无计划的时间和资源。因此,要求创新的组织者必须制定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灵活计划。

在这个灵活的计划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①时间环境要宽松。创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如果每个人的时间表都很紧,一直实行“满负荷工作制”,不利于创新思维。根据《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一书,美国的IBM、3M、杜邦等成功企业,都允许员工花5% ~ 15%的工作时间来培养和启发自己的兴趣和想法。

②航天领域所需设备。创新需要尝试,尝试需要物质条件和试验场地。要求各部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制定和执行方案,会因为规定太死而制约创新。如果员工想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尝试,组织制定的计划一定要有弹性。

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行为科学理论中有这么一个东西,要使人的某种行为长久,必须进行有效的激励。要调动和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就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否则,继续创新的动力就会逐渐丧失。促进创新的奖励制度至少应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1)对个人成绩给予适当鼓励,建立多元化、差异化的物质激励体系。物质激励永远是吸引和激励人才的基本因素。其中,对创新有重要影响的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在国外企业中应用广泛。

(2)拓展创新人才的发展空间,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对于许多创新者来说,谋生只是进入组织和为公司工作的诱因。只有他们的想法被采纳,被欣赏,他们才有最大的成就感。如果员工在精神鼓励后,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中,就会对企业产生信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获得成功。

(3)奖励制度既要促进内部竞争,又要保证成员之间的合作。

(4)制定可以有失败,但不能有不创新的激励计划。给成功的创新者鲜花和掌声固然重要,但鼓励有进取心的失败者则需要远见和非凡的勇气。国内一家企业发起了“科技失败者表彰大会”,其标准是:“只要你在努力创新,努力成功,失败了还是会有回报的”。很快,“失败者”变成了“成功者”,成功源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