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吃饭”
说起在日本吃饭,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寿司、生鱼片、天妇罗,走进一家日本料理店,点的也是一样的东西。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普通日本人每天在家吃的东西。其实寿司和生鱼片其实很考验厨师的技术。当然,普通日本人很少有闲心和技能在家里做这种东西。战后,日本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越来越倾向于方便饮食。
战后初期的饥荒,几乎每个日本人都很难在这个阶段后忘记。1945年,战争结束,日本歉收,收成下降40%。然而,在战争期间从农村撤离的城市居民在战后陆续回到城市,加上大约500万从海外归来的士兵、侨民和开拓团成员,城市里瞬间挤满了各种身份的饥民,一场饥荒迅速蔓延。普通城市居民只能靠配给和黑市生活。其实“经常迟到”的配给并不多。据记载,一个两口之家在3月1946可以得到15斤大米和4.5斤面粉,总共19.5斤。5月份减为大米6斤,玉米2斤,面包8.5斤,小麦1.5斤,共计18斤。6月份变成了1斤大米,0.5斤小麦,1斤面粉;这已经是饿死的状态了。很多日本市民都是早晚两餐,也就是“杂煮饭”——一些蔬菜煮成稀稀拉拉的稀饭,米粥、面汤也很常见,还经常混一些玉米粉在里面,所以午餐往往就省略了。最痛苦的当然是味噌供应被切断。长期以来,味噌这种由大豆发酵制成的调味品已经成为日本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上喝一碗味噌汤是很多日本人的习惯。战后,由于大豆主产区满洲回归中国,日本味噌供应量锐减,每天喝一碗味噌汤一度成为奢望。
相比之下,学校的学生就好多了。当时美国牛奶过剩,大量牛奶被制成脱脂奶粉放在仓库里。到了战后初期,日本成了这些“难吃”的脱脂奶粉的最佳去处。同时,大量进口的美国面粉也被做成面包给学生吃。于是,面包+牛奶这种西式吃法成为战后初期日本很多学校的餐食。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无偿援助变成有偿供应,日本要向美国支付4.9亿元维持校餐。随后,由于口碑不佳以及美国的供需调整,脱脂奶粉从日本学校的餐食中消失。但是日本整整一代人都被培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同时很多西化的饮食也开始进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面包是最受欢迎的西方食物。10月20日至25日,1953+65438,大阪南浦高岛屋店举办了“学校供餐,改善饮食生活”展览,宣传吃面包的好处,呼吁人们从米饭转向面包。这当然是有失偏颇的说法,但却让面包迅速风靡全国。到了1953,东芝推出了一款家用烤面包机,售价900日元,立刻成为热销产品。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家庭早上起床烤两片面包,然后涂上黄油或奶油作为早餐是非常普遍的。
另一种受学校欢迎的西餐是咖喱。战前,库里是海军专利。在旧日本海军,传入了英国海军吃咖喱的习惯,经过日本人的改良,形成了日式咖喱饭。1948年,炖咖喱端上了学校的餐桌,立刻成为学校餐食中非常受欢迎的食物。1950年,某公司研发出一种固体咖喱调味料,使咖喱饭的普及成为可能。到了1963,House公司根据日本人的口味对其进行改良,加入苹果汁、蜂蜜等配方,形成了一种更加柔和的咖喱产品,也就是著名的“百味梦多咖喱”,该产品一炮而红。1968年,大冢公司创造了软包咖喱食品,用咖喱饭专用的浇头包装。很快,许多食品公司纷纷效仿。消费者只需要买一个软包的浇头,里面放上洋葱、土豆、鸡肉、牛肉等食材,在家里煮一个米饭,用浇头盖住一半的米饭,就做出了一份美味又鲜艳的咖喱饭。“今天吃咖喱饭吧”已经成为很多日本家庭主妇的口头禅。
进入学校用餐后,通心粉一度被学生吐槽为“学校请我们吃肥皂”。但后来,这种“打孔乌冬面”开始流行。尤其是60年代末,一批从欧洲归来的日本人开了大量的法国和意大利餐馆。通心粉、意大利面等欧式菜肴风靡一时,很多日本人愿意走进服务周到、环境优雅的西餐厅。进西餐厅已经成为很多收入相对富裕的日本人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日剧《煮新鲜人》和《晚餐》的热播,让日式西餐厅成为热门话题。有意思的是,西式面包和通心粉无意中对日本传统面条造成了压力,因为面包和面条都使用面粉,面包的流行自然会挤压面条市场,所以面条不得不改变自己。很多学校都提供牛奶当饭吃,传统的面汤很难纳入校餐。于是别出心裁的日本人取消了热汤面,发明了冷面——蘸酱的面条。从65438年到0965年,冷面被引入东京的学校,随后立刻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全国。
此外,咖啡和可乐也在战后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1956年4月,速溶咖啡获准进口日本,很快,1960年8月,老牌食品公司森永生产了36克速溶咖啡。为了与之竞争,通用食品公司立即在19年2月推出麦克米伦咖啡,与雀巢咖啡一起进入日本市场。喝咖啡的浪潮开始侵袭上班族。可口可乐早在战前就进入日本市场,但生意惨淡。1961,靠广告迅速成为品牌。在可乐、咖啡、牛奶等饮料出现的同时,自动售货机也应运而生。日本的自动售货机很早就出现了。1888年,一个叫Tanya Takashi的人发明了烟草贩卖机,这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贩卖机。但直到战后才大规模推广。1958年5月,东京新桥的酒店里出现了酒自动贩卖机。1965 65438+2月,可口可乐出现在易拉罐后,自动售货机的春天到来了。1970年,日本的自动售货机数量突破1万台,1984年,已经达到514万台,成为世界上使用自动售货机最多的国家。2000年,自动售货机的数量达到顶峰——560万台,年销售额达7万亿元。除了饮料,你还可以在自动售货机里买到葡萄酒、香烟、口香糖,甚至哈根达斯冰淇淋。饮料也分冷热,既能识别硬币,也能识别纸币。在日本的旅行中,大家深深感受到了自动售货机无处不在的便利——无论你是在闹市区还是在景点,渴了还是热了,几步之遥就能找到自动售货机。
西式饮食的流行可以让很多日本人更方便快捷地完成“吃”的任务,这无疑满足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必然需求。战后对日本饮食影响最大的产品是冰箱。早在1930年,冰箱就由知普制造株式会社(现东芝)在中国制造,但在战后初期,冰箱还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端产品。1955年,一个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1.01.8万元,而一台冰箱的价格是5-6万元。冰冰箱——一种每天将冰块放入木盒中临时储存食物的“冰箱”成为替代品,但只有买得起冰块的商店和富裕家庭才会使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冰箱厂商开始宣传在美国普及冰箱的好处,迎合了当时人们对美式生活的向往。很快,冰箱被列为“三大神器”之一。随着上世纪60年代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冰箱本身的不断改进(容量增大、内置隔断和推拉门、磁门),冰箱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1957年冰箱普及率为2.8%,1963年达到39.1%,1968年达到77.6%,1977年达到98.4%。
冰箱的普及至少在两个方面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一个是冷冻食品的流行。日本传统饮食中有讲究新鲜的习俗,尤其是肉、鱼、蛋等保鲜要求高的食物在日本料理中占有很大比重。1969年,日本成立了冷冻食品协会。同年,各家电厂商开始研发销售冷冻冷藏两用冰箱,将超市买来的冷冻食品放入冰箱储存。另一方面,厨房也变了。冰箱的流行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新建的“整体厨房”的装修理念不谋而合。家庭主妇在一个有冰箱的厨房空间里忙碌,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每天不可避免的画面。70年代冰箱开始多样化,越来越多适应不同需求的冰箱出现。1979年出现了彩色冰箱,1985年,为了满足“一个人独居”的需求,还做了自用的小门冰箱。到了90年代,随着便利店逐渐普及到人们的家门口,冰箱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冰箱和便利店进一步提高了日本饮食的“便利性”。
当然,最方便的还是在外面吃。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口袋鼓了起来,各种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70被称为日本餐饮业的“元年”。正是在大阪世博会期间,许多大型餐厅赶上了这波东风,纷纷开业招揽顾客。1970 165438+10月,三菱商事与肯德基合作,在名古屋开设了第一家肯德基,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第一家麦当劳,同年7月20日在东京银座的三越百货隆重开业。当日65438+10万多顾客挤过门槛,售出可乐6000瓶,日销量6000瓶。著名的百灵鸟家庭餐厅也在这一年开设了第一家餐厅。1984推出了味噌汤炒生蚝套餐,成为餐厅第一道日本料理。受到广泛赞扬后,百灵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1986年举办日式套餐品鉴会,日式套餐成为主要品牌之一。1998年,云雀集团酒店数量达到1000家。中餐厅最初上涨1954左右。原来的厨师都是中国人,日语是1955之后才出现的。中国餐厅供应的麻婆豆腐和川味猪肉很受日本人的欢迎,甚至这些名菜的名字都是用日语直接用中文发音的。饺子是另一种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产品,二战后在日本流行开来。日本现在的中餐馆,几乎都可以点饺子,饺子很少,都是大白菜肉馅的煎饺(或者叫锅贴)。日本上班族晚上经常拿这种具有日本特色的饺子喝啤酒。朝鲜半岛的泡菜也是在战后传入日本的,尤其是在1986-1987年期间,日本社会开始吃辣,泡菜的人气飙升,以至于今天很多日本人误以为泡菜本身就是日本料理。另一个不能不提的日本著名餐饮品牌是吉野家。吉野家成立于1899,但战后才作为企业正式起步。1958+2月27日,这家以卖牛肉锅和牛肉饭为主的餐厅,实现了年销售额1亿,开始开连锁店,并很快在1975进入美国市场。然而,看似蒸蒸日上的吉野家却因为1200亿的债务,在1980申请破产。原因是店铺的快速扩张导致产品的原材料无法供应,因此吉野家的食品质量大打折扣。1987年,已经完成债务清偿的吉野家痛定思痛,开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并成功入驻。2004年,日本吉野家有超过65,438+0,000家店铺。如今,其主打的280日元牛肉饭非常受欢迎,许多日本民众和留学生都成了吉野家的常客。
从开始的饥荒到今天的吃饱喝足的日本,口味的演变是经济飞跃的一个缩影。2004年,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日本有1570家大中型超市,年销售额83920亿日元,食品超市18493亿日元,年销售额1769亿日元,便利店427490家,年销售额6925亿日元,餐馆465444家这些惊人的天文数字充分反映了日本餐饮业的繁荣。吃饱不再是问题,日本人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多元化健康饮食。
(本文摘自我的著作《战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