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尺子
“尺子”的正确使用,就是让“尺子”发挥它的警戒和惩罚作用。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形象与统治者息息相关,“严师出高徒”的古语也备受推崇。但近年来,随着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父母也是“不敢敲在手里,又不敢融在嘴里”,难免有些过度保护。
把“尺子”还给老师,首先要明确法律问题,体罚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统治者”并不简单等同于惩罚。“戒尺”的“戒”是警告和惩罚的意思;“尺”就是尺度和标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味的过度呵护只会让孩子经不起风雨,粗暴的惩罚也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
前人是如何使用尺子的?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吴京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其严谨的人。在他的《三潭印月》中,有统治者和罚跪的规则,但并不常用。
魏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蔡老师云志手里的教鞭好像要掉下来。他用一块石板迎接它,指针轻轻地敲着石板的边缘。大家都笑了,蔡老师也笑了。
柳永的孙子拿出自己的《家法》,让爷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尺子的使用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Lanie McMullin写了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弗罗斯特女士有她的独门绝技——让犯错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著名的松木板”狠狠敲打椅子的坐垫。我们受不了朋友被处罚的痛苦,都要求老师不要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