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项目成果

1.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157项国家任务,其中省部级项目135项,国际合作项目19项,每年科研经费约4500万元。

2.发表SCI收录论文321篇(其中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论文10篇,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论文25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6项,专利申请75项,授权专利29项,国家授权品种18个,省级授权品种52个。获得的授权专利和一批高产、优质、高抗农作物新品种,创造了30多亿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三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近五年的研究进展:

(1)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规模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与国际同类研究处于同一水平;

(2)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分离鉴定出49个应用前景广阔、功能明确的控制水稻产量、品质、抗虫、抗逆的新基因,全部申请发明专利,授权基因17个,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依赖引进外源基因的局面。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学》、《美国Proc Natl Acad Sci》、《植物细胞》上,多篇论文以杂志封面形式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研究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长期致力于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提出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观点,利用构建的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永久F2”群体,全面、圆满地分析了优良杂交稻汕优63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4)以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为基础,发掘新的作物基因和种质创新,形成主要作物资源创新挖掘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培育大量特色材料;

(5)建立了细胞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一批油菜、番茄、棉花、水稻品种(系);

(6)建立了完整的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体系,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离体材料库,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柑橘突变体,培育的品种占全国同期选育品种的35%,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 Pol CMS (Polcms)为世界首次发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国内外油菜育种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利用,并利用该材料培育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品种,对一批油菜育性相关基因进行了细致的定位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全国每年大面积种植13万亩,种植杂交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