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的一生荣誉

许长期从事坩埚下降法生长氧化物晶体的研究,承担了上海市青年科技新星计划、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项目。在压电晶体LBO、新型弛豫铁电晶体管PZNT、非线性光学晶体KLN的晶体生长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发明了底部籽晶法(BSSG)等新的生长技术。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管理类、人文类论文近20篇。参与研发生产的新型压电晶体LBO已被日本、韩国等多家国际公司采用,累计产值超过7000万元。该项目获得1993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7国家专利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研究群体现有研究人员10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5万元)、中科院项目1(400万元,合作)、上海市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万元,合作)、中科院项目2项(65438)。

一方面承担了四英寸LBO晶体生长重点项目和LBO晶体出口任务,另一方面加强晶体学科建设,开展热电导体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弛豫铁电单晶等新材料研究。目前研究课题有“大尺寸四硼酸钾晶体的生长与应用”(上海市重点项目)、“Cao-Y (GD) 203-B2O3三元系局域相图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掺杂铌酸锶钡晶体的生长研究”(上海市am基金)、“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探索与研究”、“先进医疗器械用弛豫铁电单晶的生长研究”。此外,还与美国、韩国、新加坡、葡萄牙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

许研究员不仅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而且还关心我国科研管理的发展。科研之余,我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观察分析了科技战线上科研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在《科学与科技管理》、《科坛文明世界》、《中国科学报》、《书城》等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关于人文与管理的论文,提出了当代科研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引起了科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他研究了科学的文化特性,指出科学要在中国扎根,必须从文化入手,学会科学思维。因此,他提出了科学本土化理论,得到了国际著名科学专家、已故中国管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赵红教授的高度评价,并互赠诗词。1997获上海市科技系统中青年干部读书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