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孔融琴梨的故事最早应该在《续韩曙》中看到。让孔融接了梨之后,又做了几次露面,又为他增加了不少:
13岁,孔融父亲去世,他“哀劳而毁之,扶之而后起”。他难过得差点死掉,走路都需要人扶,于是又被评选为年度孝顺模范。
16岁时,他哥哥的一个朋友因犯罪被通缉,去了孔家。孔宝不在,孔融自取通辑犯张俭。故事败露后,两兄弟和母亲孔“为活命而战”。结果,朝廷只治好了他的弟弟孔保。哥哥的死让孔融再一次。《后汉书·孔融传》总结说“合之理在名”。
但孔融在成为名大人后,变得不羁起来,经常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有了荣誉的光环,权力的地位也随之而来——孔融成了诸侯的抢手货,所有人都向他招手,他却拒绝了。
直到司徒杨慈请他出山,他才欣然上任。杨慈派孔融代表自己去拜见新任大将军何进。布雷兹将军前面的保安有点懵,没有及时通知,就多等了一会儿。玩大牌是他的专利。他怎么能接受被忽视的耻辱?于是他转身离开了。何进不高兴了,你疯了!他们派了一个剑客去刺杀孔融。没想到剑客是良心杀手。他对何进说,孔融现在这么红。如果你杀了他,你就是整个社会正义的敌人。不如起用他,以礼相待,将军的名声就会传得很远很远。何进不愧为将军。他能从善如流,把孔融推荐到黄巾军最猖獗的国家北海(治所在今山东长乐西)。孔融看似被重用,实则被放在了火炉上。所以,我认为刀锋的推荐是别有用心的。
按说,一个国家的相,绝对是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孔老师没有发挥好。跟黄巾军打了几次,他多半是吓得屁滚尿流。最后求助于寡不敌众的刘备,刘皇叔带着几千人马解决了北海黄巾之围。
尽管如此,孔融还是不忘装二。当更强大的敌人,袁绍的长子袁谭,带着他的士兵被围困的时候,孔先生还在淡定地读书喝酒,和部下们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装作若无其事。那时候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周瑜,期待着“谈笑风生,烟消云散”。但孔老师不是周总督,烟消云散的也不是袁公子,而是孔融本人。眼看城池即将崩溃,他不顾妻儿,卷起诗词书籍,独自逃离。结果老婆孩子都被抓了,后来被老袁的人砍死了。
后来孔融投奔了曹操的帐下,一直羞于交往。一个是铁牙钢牙,内心强大,占据道德舆论制高点,一个是乱世枭雄,立足一方,靠皇帝做诸侯。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这是两个激烈的人的相遇。俗话说,两凶相遇,必有一毁。
对比两人的实力,或许大家会觉得无奈的孔先生实力略弱。其实孔老师也是一个放下笔拿起刀就能杀人的高手。孔融被任命为北海相时,看到一个人在坟前哭着祭祀父亲,脸上却没有悲伤。孔融以为那人是装哭,就拔剑杀了他。还在他担任北海相的时候,派三个杜佑下乡催交租税。由于天下大乱,百姓流亡,租税不均,孔融气得一天之内连处决了三个杜佑。
由于孔先生自以为是名门望族(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少成名,所以屡次在曹操面前装酷,犯了两次错误。曹操,因为需要孔融这样的人来装点门面,当初就容忍了孔先生的二次犯上。
孔老师觉得这样和曹操玩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但他也认为光是和老曹玩是不够的,所以强烈向曹操推荐另一个会更酷更古怪的惊世骇俗的米恒。米恒是孔融的老朋友。孔老师为了得到身边的孩子,每天都给老曹充耳不闻,前所未有地吹一个米恒。曹操真的很给孔老师面子,决定见见你们传说中的老师。你老师比孔老师还不靠谱。一见面就上演了一出“敲锣打鼓骂曹”的闹剧。这个桥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于是乎,米恒先生玩起了脑子。
米恒的死并没有让孔融感到任何危机感。相反,当曹操要杀杨彪时,孔融威胁老曹,说你杀了杨彪,我就不当官了,曹操不得不放弃。曹操的妥协给了孔融先生一个错误的判断——曹操怕我,所以孔融先生更加肆无忌惮。
只要老曹想做点什么,孔先生总有一堆理由反对:曹操征讨乌桓的时候,孔融在不恰当的时候嘲讽他欺软怕硬,跟土匪一样。孔先生酒量不错,也是客串爱好者。他常常感叹,“客人总是爆满,我就没有烦恼了。”但曹操说喝酒是个错误,要下禁酒令。孔老师坚决反对。他说美女比较麻烦,那么人类的恋爱和婚姻应该禁止吗?
这些都让老曹的耐心达到了“无极限”,孔融的死只是时间问题。
但孔融作为一代名士,曹操要杀他,就得给大家找一个颠扑不破的理由。别说,这个理由还真被曹操找到了。是一个可以杀人一千遍也没人敢为他翻案的理由——不孝!
四岁时,梨的少年道德模范因不孝被杀。这对孔融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不是曹操强加给孔老师的一种“莫须有”吗?其实并不是。
像孔融这种高调的喋喋不休和喷,找点事来处理简直易如反掌。他曾经鼓励人们把这种面包给陌生人,当他们的父亲不可爱,饥荒中只剩下一个面包,这样他的父亲就会饿死。他还说,一个父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他的初衷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欲。母亲对孩子来说并不伟大,就像一个装东西的瓦罐。一个女生下来,就像从瓦罐里倒东西一样。为什么她要给瓦罐写感谢信,伺候到死?
(白衣的米恒说:“父亲是孩子,那他是什么关系?”?就其本意而言,其实是情欲。孩子对母亲来说是什么,是不是也很可笑?比如送东西,你就走了。”《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卷)
这几句话,现在看来,已经足够鹤立鸡群了,何况是以孝治三国。这简直就是孔老师非常周到地为曹操准备的一把尖刀。于是,善解人意的曹操作出了通融的回应,对尊忠孝的孔子后代孔融作出了不忠不孝的指控,理直气壮地杀了他。
要不是“不孝”,曹操找不到更致命的刀来杀孔融。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孔融可能死得有点冤,是曹操的欲加之罪。但是,他后半辈子除了国民骂,没做过什么正经事。现在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做不了大事,也不想做小事,天天骂对方,对别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