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需要画手印、按手印?古人是靠什么来识别指纹的?
因为指纹的特殊性,现在很多文件都需要按指纹,但指纹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一些古代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大量的签名和指印。签完名字和日期后,我们在上面按指纹。在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也就是我们无法识别这是谁的指纹。如果签名人拒绝承认是他做的,签名和按指纹不就没用了吗?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其实古人也有“指纹技术”这种“黑科技”。那么古人在哪里使用指纹呢?
图1古代契约纸尾部的签名
中国古代人口虽然没有现在多,但也不少。因为阶级原因,九年义务教育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普及。读书和识字是地主和贵族的事,大多数穷人无法接受教育。他们大多数是文盲,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那么如何解决保证他们安全有效地知道文档的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古人拿出一张图片,按下指纹,表示同意。
古人很早就理解了指纹比对,并开始将其应用于案件审查。虽然精度不如今天的指纹识别器,但在当时是非常可靠的方法。据记载,秦朝开始使用指纹破案。秦代《鉴宝印-洞贼》记载:“洞内、洞内处处有膝、字、膝、手。”这是最早记载的利用指纹破案的记录。古人对指纹的分析很简单,简而言之就是肉眼识别。古人把指纹分为两类,即“蜗牛”和“簸箕”。“蜗牛”是螺旋形的指纹,“簸箕”是流动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节点都会不一样。通过对比不难得出结果。
图2簸箕型和水桶型的区别
图3各种桶模式
宋元时期是指纹调查的新高度。北宋的袁江是这方面的专家。北宋时,有个名叫周政的人喜欢赌博。家里有许多优良的田地。这些田地被一个叫玉龙的恶霸所吸引,于是引诱他去赌博并欺骗他。他用周目旧的文学手法伪造了地契,但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日期写在了指纹上。周目知道后,她起诉了政府,但政府没有。
宋朝的检察官宋慈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是“法医”出身,被称为“古代十大破案专家”。他的毕生之作《忆冤录》详细记录了如何利用指纹破案。
图4《抱不平录》又称《抱不平录》,是宋代法医宋慈所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法医工作。
元朝的潘泽曾经通过比对指纹解决了一桩冤案。当他被任命为连在浙西的助理特使时,一个村霸用一份伪造的买卖契约把他的十七个家人都变成了奴隶。“奴隶”不服,起诉房东。然而,当地官员发现,卖身契上有原告祖先的指纹,表明他们几代人都是奴隶。为此,原告败诉,多次上诉也无法讨回公道。潘泽接手此案后,卖身契上写着签字人十三岁。他发现青少年的指纹比较密集,成年人的指纹比较稀疏,于是找了一些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比对他们的指纹,证明卖契是伪造的,还了家族清白。
还有就是古代人按拇指的时候一般用大拇指,这也成了一个漏洞。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在指纹比对前“放弃所爱”,砍掉自己的大拇指。没有对比,我能怎么办?但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规定用手掌或脚掌来抽签下注。此举可谓断了罪犯后路。总不能把脚掌和手掌都砍了吧?审判开始前,他“损失了三千士兵。”宋元末年的案件,也要“点画字”。
图5指纹图
指纹不仅可以用来查案件,还可以用来代表一种契约精神。在唐朝,各种契约和遗嘱都有指纹。相比核对笔迹,指纹更具有不可复制性。根据李周的笔迹,它被称为“写一只手”。到了唐代,改名为“画指券”。合同达成后,签约人和中间人都要在食指上画三个指节。
手印不仅在唐朝流行,同时在吐蕃王朝也很流行,但与唐朝不同的是,吐蕃喜欢直接按手印。看手印很考验眼力,没有努力真的有点受不了。所以到了宋代,开始流行“做手模”,也就是把整个手印按在契约上,识别率比唐代高,所以宋元时期才有了那么多像袁江这样的“指纹专家”。到了明清时期,指纹的法律效力和契约效力越来越强,契约上都标注了“男指纹女指纹”的字样。
图6云南早期兄弟分家协议独特详细,宗族签署,时代特征明显。
指纹也用于古代信息安全,尤其是一些机密文件。在古代,机密文件主要用竹简书写。写完后,把竹简卷起来,用泥土封好,再盖上手印或印章。如果有人偷窥秘密,必然会破坏指纹。为了不被发现,他们必须被密封并覆盖相似的指纹,但两个人的线条不能相同。只要比对指纹,就能知道真伪。一些名人做的字画,工匠做的陶器等。有时会印上指纹以防止伪造。
指纹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之一。直到十七世纪,西方才发现指纹的特殊性,比西方早了2000年,是古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又一大“专利”。
文字:杨妃
参考文献:李周,《冤冤相报》,《珍宝之印——盗窟者》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图片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