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这样不受前苏联控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有哪些?
第一:单一公有制。到1937,非公有制经济在苏联工农业中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99.8%,占农业总产值的98.6%。
第二:经济结构失衡。苏联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这种军事竞争大大削弱了其对民用工业的投资,经济逐渐出现衰退迹象。
第三: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所谓强制性,就是国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国有企业由国家经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的供销、价格都由国家规定,企业没有自主权。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市场无法发挥调节作用,抑制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也是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弊端。
第四,用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决策的权力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控制权都集中在中央政府。党和政府通过发布命令、作出决议和采取行政组织手段,与企业和经济组织发生关系,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经济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对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类似于定期和不定期攻击的各种病毒式缺陷。苏联快速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是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为代价的,归根到底是以牺牲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为代价的。再加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走上了军品主义的错误道路。尽管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都进行了各种改革,但收效甚微,有的甚至事与愿违。特别是戈尔巴乔夫试图模仿西方社会民主模式,实行所谓的开放。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经验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苏联老大哥”的帮助。苏联模式对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和各方面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计划经济、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经济目标的制定都带有苏联模式的明显印记。起初,它确实为新中国从千疮百孔的旧社会迅速恢复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逐步正常化,苏联模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应该说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1978年2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自发签订了中国第一份全能合同(“全能合同”和“合同”曾被称为资本),象征着中国改革的一个开端,随后开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全面改革。自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以来,在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试点工作中,外资全面进入中国资本市场。10月26日,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股票市场这一原本被社会主义国家视为资本主义专利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最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至此,中国关于改革和“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告一段落。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必须在中国* * *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彻底有效的全面改革,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不是计划经济的同义词。计划经济模式和苏联模式已经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前提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不可动摇的基础,坚持中国生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国家和政府的基础。如果背离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那将是空中楼阁。很难说苏联的教训是惨痛的。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盲目照搬西方民主模式,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演变结合在一起,改革成为一个转变方向。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教训。只有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才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其次,中国的开放不是旧社会的丧权辱国的租界或土地补偿。我们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主权范围内给予特殊经济发展政策的试验田。实践证明了一切。通过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等现成的经验,同时抛弃资本主义的糟粕,这样的改革开放不会导致和平演变或恶化,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改革的结果是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苏联模式在与美国的军事竞争中,在军事工业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军事投入过大,大大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三,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苏联模式将社会主义经济界定在计划经济范围内,这是苏联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突破这样的观念,就无法创新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面创新。他没有违反任何经济规律,以实事求是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好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采用资本主义通常采用的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具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对中国经济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中国现已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有益补充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完全符合和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制度,不能固守马克思等人先辈的教条主义。我们要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刻内涵,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深刻剖析苏联模式的弊端,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迷失方向,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