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虽然比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时间更短,但也用了100年左右,这说明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绝不是走捷径就能一蹴而就的。
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的,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人的专业化,劳动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美国赶超英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国自独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人才、人权和人的成长,这无疑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的主要奥秘。这启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力量,决不能“见物不见人”或“重人”
美国的工业化表现为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域专业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这说明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生产要素和企业或产业都会在利益最大化规律的指导下,寻求自己的最佳位置或岗位。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优势,在工业化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的地方因为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地。只要允许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期望人口、要素和企业或产业在各地均衡分布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地方竞争的结果是它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领域。
美国的工业化是以市场化为保障的,其工业化过程也是市场不断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成长和发展,国内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或国际产品市场的扩大),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制度选择在美国工业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的产业协调发展、人员专业化、产业集聚、市场化,都离不开制度的作用。正确的制度选择是美国工业化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或者说美国工业化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化的制度选择,如土地制度、专利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教育人才制度等。
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美国的成功赶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晚于英法等国,其国内幼稚产业在工业化初期也曾受到英国货的重创,但美国政府通过发布禁运令和提高关税成功保护了纺织业等幼稚产业。即使在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之后,它仍然长期维持高关税。可见,即使是大力提倡自由贸易和自由精神的美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仍然采取国内外不同的贸易政策,对内强调自由贸易,对外强调贸易保护,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美国工业化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政府积极的监管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美国政府没有完全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而是及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监管政策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如发行政府债券,直接投资公共项目,对某些行业进行奖励和补贴,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通过设立中央银行、统一货币、设立存款准备金、买卖国库券、使用银行支票、发展投资银行等金融手段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这些都说明,虽然会有“政府失灵”,但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还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工业化中的调节作用。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扮演了太多的角色。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在许多方面仍然发挥着过度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因此,在未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部分退出,防止“政府失灵”,还要加强其在“市场失灵”领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