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写作“美学”研究的反思
目前,应用文的审美研究已悄然成为应用文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有人讨论其结构之美,有人讨论其语言之美,有人论证应用文在根本意义上的审美特征——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作者着重梳理了近十年来美学视角下应用写作研究的几十篇学术性、探索性文章。在此,本文围绕“美学”这一应用文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粗略地提出一些略具思想性和反思性的见解。
应用文因实用而产生,为实用而写。俗话说:“词和短语可以用于所有应用程序。强调文字很重要,所以强调事实也很重要。”既然应用文的特点是“实用性”和“工具性”,那么它是否具有“审美性”?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应用文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最终影响其写作实践和质量。作为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写作工具,应用文以行使其功能为目的,方便实用,具有通俗性、简洁性、客观性和严谨性,格式规范,办理程序严谨。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文在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本质特征的同时,是否具有“审美性”的审美特征?说到文章的美,人们往往觉得那是文艺作品的专利,至于实用的文章,与美无关。这无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下形成的认知错误。
众所周知,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因其结构精巧、情节曲折、语言华丽而引发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审美反应。而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读者)往往是兴奋的、陶醉的,产生一种像在舒泰饮酒、吸吮甘露的快感。当我们让人们阅读一篇实用文章时,一般情况下,读者在此之前所积累的审美阅读经验,会立刻引起他对该实用文章的总体感受,即主题的凝练、格式的严谨、结构的模块化。显然,这种特征很难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然而,公文是人们精神生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美的创造,必然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也是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更何况,在这种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们认识了规律,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社会生活,这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事实上,自从“文艺的最后产物”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以来,人们往往误以为应用文是死板、枯燥、乏味的,它成了标准化、程式化的代名词。于是,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应用文很难获得审美愉悦。总之,人们已经普遍习惯于忽视甚至否定应用文的审美。其实只要在闲暇之余读一些经典的古代实用文章,比如邹杨的《狱中书梁王》、商鞅的《易经》、李斯的《劝诫书》、司马迁的《致任安书》、曹植的《自测求表》、诸葛亮的《典范》、白居易的《论和谐》。
在普遍接受应用文存在“美”的前提下,学界同仁正在讨论什么是应用文的“美”,即“应用文的审美特征具体包括哪些因素?”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但是都有点粗糙,甚至导致了观点的雷同。如许的《应用文的审美特征分析》一文认为,应用文的审美特征——“美”主要表现为:“一、实用美;二、情感美;第三,优美的语言;第四,形式美。”文广会《应用文的美学价值》一文认为,“美”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真实美、文字的实用美、形式的统一美和语言的简洁美”。荆玉京的文章《论公文的实用美》认为具体体现为:“一是主题的鲜明美;二、材料的真美;第三,格式的规范性美;第四,语言之美。”关的《论应用文之美》一文认为,应用文之美具体表现为“庄重严谨之美、条理简洁之美、质朴典雅之美、情感内涵之美、准确真实之美”此外,如朱兴斌、李廷海的《个人对公文美的要求》(办公业务2期,1994)和毛的《应用文体特征的美学透视》(新视角,2005年第3期)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相比之下,单南平的《埋没公文文本之美的深层境界》则更为具体深入。他认为应用文的审美特征应涵盖五大内容:“一、以理服人,埋没真理,自信;二是风格规范统一;第三,真实、客观、严谨;四、庄重典雅,凝练洗练;5.首尾连贯,层次分明。"
其实应用文需要美,也应该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注重可读性;在追求美的同时注重思想内容的真实表达,并不会影响实用目的,反而会相得益彰,使应用文更加感人,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毋庸讳言,我们这里讨论的应用文的所谓“唯美”,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一个美丽的场景,构造了一个华丽的篇章,通篇镌刻了美丽的文字,编织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毫无疑问,这种统一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因为它充满了优美的旋律。
总之,虽然审美不是应用文最根本的特征,但应用文也不是与审美绝缘的。事实上,“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的文章也要有美感,就像房子不仅要能住人,还要有漂亮的风格。”(朱光潜)一切优秀的应用文都是有艺术性的。应用文在强调实用目的的同时,也要承认其“审美”的存在。可以说,正是因为应用文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所以它的实际效用才更加完善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