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缺乏对孩子的美育吗?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美育?
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理解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欣赏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以尽可能地达到和谐。”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力有所欠缺,就会导致他的创新力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事物的看法过于僵化。
比如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会选择性的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是倾向于更实用。甚至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兴趣。他们认为学生时代的主要目标是学习。
这种情况下,孩子缺乏艺术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思想固化,审美力出现重大问题。
有的学校会要求孩子穿校服,解读为“学生要像学生”。在他们眼里,如果学生自己穿衣服,就是不配合管理,可能需要找家长。在我看来,学生只要穿着得体,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那是他们的自由,审美不应该受到限制。
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帮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创造美。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懂得欣赏和发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审美力的培养重在日常生活,也可以带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快乐生活的美好。或者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的东西,让他们更有创意和美感。
02.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肯定有利于孩子审美力的形成。绘画、唱歌、吉他、钢琴、舞蹈等等都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可以学习的。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随便下定义,艺术教育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
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尊重孩子的“另类想法”,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柏拉图等教育经典认为,“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不应过分注重理性主义而忽视其感性体验和表达。”儿童的审美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教育的规划、实践和评价中,美育容易被忽视。当孩子的全面发展变得不平衡时,美育可以说是塑造孩子个性发展的“最后手段”。
孩子审美能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孩子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