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元素如何发挥能动作用?
所有者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后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后,知识和技术作为内生变量被引入生产函数,经济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彻底改变。虽然新增长理论在知识和技术内化过程中的方法和模型有所不同,但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积累是理性个体和厂商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其次,知识和技术内化后,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基础——生产函数和约束函数的形式会发生变化;再次,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的实现不需要劳动力的增长和外生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存量和研究成功系数正相关;在新的增长理论模型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对称的。因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初始存量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几乎同等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新增长理论的一些结论来看,新增长经济学将知识、技术等因素结合起来考察科技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是有条件的。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比把知识、技术、资本对立起来的观点更可信,更符合实际情况。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技革命往往发生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初始资本存量(包括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远大于经济不发达国家,而国家之间这种存量初始状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造成的。其次,突破技术转化为生产的市场约束只能依赖于全球的市场容量,任何单个国家有限的市场容量最终都会制约技术转化为生产要素。因此,这里可以用新增长理论的一些结论来得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即重视资本存量的积累和利用好国际市场资源是制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前提。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前提是科学技术成为商品——我们的观点。新增长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科技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过程。如果说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般过程,那么新增长理论中关于科技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或贡献的分析结论基本可信合理。但这种分析实际上只是完成了对科技商品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的技术分析。如果将科技作为商品的价值分析补充到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中,那么新增长理论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性技术的一些制约因素的结论将被进一步修正,修正的内容将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创新上。
如果把科学技术看作一种商品,它的价值部分首先包括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科学技术作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决定了私人投资者不可能通过使用科学技术产生商业利润,这也决定了科学技术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独立因素发挥作用,而只能作为政府公共产品投资发挥其外部经济效应。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技术作为促进生产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没有被纳入规范经济分析的视野。但是,要把科学技术纳入经济学的分析视野,不仅需要承认科学技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上解决科技投入初期的非营利性和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性原则的悖论。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安排。
任何可再生元素的价值衡量都与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价值有关。但是,科技产品与其他要素的区别在于,科技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技术的突破。因此,它对物质生产的贡献不能用向后的方法来衡量,而要用向前的方法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