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人物经历

从头开始

提起哈尔滨哈慈,大家马上会想到它的创始人郭。从白手起家到成功套现,郭仅用16年就完成了他传奇的一生。

从65438到0986,郭在工厂里完成了他的大学课程,并把他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郭每年都有新点子,成了厂里有名的技术革新专家。1987年,46岁、嗜书如命的郭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挂瓶磁化洁具。同年,郭辞去公职,与儿子和一个朋友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郭东拼西凑借了两万块钱,租了一所中学7平米的地下室。为了省钱,郭自己刻蜡纸印产品说明,然后拿着样品骑着破自行车几乎风雨无阻地走访哈尔滨的医院和诊所,一点一点地灌输自己的磁化理念,一点一点地打开市场的大门。就这样,他一年就还清了贷款,获利2万元。

首战的成功大大增加了郭的信心。1988年,他又推出了一款自己的专利产品——磁化杯。为了建立稳固的销售网络,他一方面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销售分公司,另一方面采取发行小报等多种广告形式。从1989到1993,哈慈的销售收入从139万元飙升到130万元,利润从2170万元增长到2000万元。中国有4000万人使用Haci产品,使Haci成为中国最大的磁化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当时在哈尔滨,几乎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件哈慈的产品,很多单位都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

当时,郭与黑龙江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地一些媒体人和郭是朋友,以至于在郭发放哈慈员工内部股时,一些媒体人也慷慨解囊。

1996年9月25日,以郭父子为股东的哈慈集团,成为国内保健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好在作为为数不多的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哈慈和郭都没有让股东失望,及时套现的几乎都发了大财。

从65438到0997,郭在他的海外考察后对电视购物产生了兴趣。回国后,他立即在四川省进行实验,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接着,他又轮番轰炸国家有线电视台的电视购物频道,推销有“家庭针灸师”之称的哈慈五行针。1998上半年,哈慈五行针创下了11.8亿元日付的惊人记录,成为当时国内营销策划的经典案例。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哈慈在1996、1997、1998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60元、0.45元、0.47元,非常受沪市上市公司欢迎。1998年,哈慈股份业绩攀上历史巅峰,实现净利润1.40亿元。2001,掌控哈慈大权的郭以1 . 45亿元的个人资产,位列富豪榜第29位。

针对Haci的多样化玩法

从65438到0998,哈慈的股票飙升到30元,这让郭的职业经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拓展。他开始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据参与哈慈五行针专家鉴定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哈慈五行针具有针灸的功效,适合普通人在家使用,所以一直备受青睐,成为了一种很好的礼品。一时间,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也是风起云涌,给哈慈带来了冲击。

为了分散风险,1998年,哈慈通过美国V26瘦身莎琪独家代理进入保健品领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舞广告开始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短时间冲击人们的视听;65438-0999年,哈慈并购双鸭山制药厂进入制药领域,成功研发哈慈小儿驱虫消食片。“江”的广告也取得了轰动效应。但由于哈慈是保健品的印象,其生产的药品并未在医院内广为流传。

哈慈的多元化似乎一发不可收拾,建立了猪肉基地,酒厂,甚至食品厂。其中,哈慈投资尤其集中在“绿色猪肉”行业,总投资6543.8+0.96亿元。虽然这种“绿色猪肉”的市场价比普通猪肉高出一倍,上市之初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几年内很难收回这个项目的成本,所以风光很快就消失了。另起炉灶的原哈慈副总裁何芳曾对媒体表示,投资绿色猪肉项目,需要庞大的物流体系跟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Haci从哪里获得这些资金?

同时,哈慈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的哈尔滨金果旅游项目;投资上海哈慈大药房10余万元;山东生态农业项目投资10万元;在烟台VIP酒庄投资802万元;对阿城食品厂投资302万元;在天津保健品厂投资900万元;投资南京分公司5000万元;投资1亿元建饲料厂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投资多达7亿元,很少有成功的。

事实上,从1999开始,哈慈股份的业绩就开始下滑。2001年,为哈慈股份立下汗马功劳的哈慈五星针销售额从高峰期的近3亿元下降到81万元。V26瘦身莎琪、驱虫消食片等产品也成为昙花一现。短短几年时间,保健品市场的混乱让消费者从盲目相信变成了怀疑一切,保健品的可信度降到了历史低点,哈慈也未能幸免。

创始人“成功后退休”

是郭不清楚医疗行业的困难吗?答案是否定的,Haci虽然打破了保健品行业短命的惯例,但实际上是靠每个产品三五年甚至一年以下的成功来完成的。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了哈慈延续生命的一剂强心剂。

多元化给郭带来了痛苦。看他投资的行业,很多人都能找到理由让他拥有足够多的阳光行业,却没有带来应有的收益。贪多和离主业太远的投资选择,让哈慈的多元化成为一朵绚烂的夏花——美丽而短暂。

哈慈股份的每股收益开始一路下滑。年报显示,199年为0.23元,2000年为0.18元,2006年5438+0年为0.10元,2002年年中仅为0.008元。当年三季度季报显示65438+。

坊间有传言说,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聪明的郭生了辞职的念头。

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2002年6月,11,郭及其家族将转让哈慈集团的全部股份。他辞职得如此干净彻底,甚至不接受新雇主授予他的名誉董事长和首席专家身份。

当时业内一片哗然,大家都猜测哈慈内部肯定有问题,郭此举一定是金蝉脱壳。最让人意外的是,哈慈的收购方竟然是哈慈以3940万的价格收购的哈尔滨天业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环保)。有数据显示,在此次反收购中,天业环保的总资产在短短5个月内从2700万元增加到7413万元,增幅高达270%。从天业环保当时的财务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公司资产的增加产生于2002年,主要变量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2002年6月6日,哈尔滨公正评估事务所对天业环保的无形资产进行了重新确认,其中专利权1729万元,土地使用权1282万元,共计3012万元。这与截至2月365,438+0的无形资产65,438+0,654,38+0相比,大幅增长了65,438+0.800%。

天业环保反收购哈慈的真实目的,以及背后的关联交易,没有人知道。传言哈尔滨市体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对此事有所贡献,但均被相关部门否认。

成功退出一个利润下滑的集团后,哈慈给郭氏家族带来了多少现金收益还是未知数。据哈尔滨一位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郭父子早就是美国公民,他们套现的钱足够他安享晚年了。

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郭掌握哈慈后,多方出击,盲目投入,留下大小不一的窟窿。公司募集巨额资金后连续上马了一批大项目,其中很多项目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一些耗资上亿元的项目仍在建设中;有的刚建成却因市场问题停产,不仅没有给哈慈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反而因为公司的折旧和减值造成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不仅如此,郭离职时,还向自己刚刚策划成立的房地产公司提供了巨额担保,在市场上树立了“哈慈股份”的口碑。后来公司冷清了。

此时的哈西极度贫血。就连郭在告别时也表示,希望天业环保入主哈慈,为哈慈引进多种高科技产品,使公司产品结构向新药、特药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为哈慈众多新产品上市提供缓冲,赢得时间。

而本身就需要输血的哈慈,在易主后并没有得到新东家的悉心照顾,反而开始被大股东抽血。哈齐股份迅速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而这些从郭退休那天起就与他无关了。

从2003年开始,哈慈大股东的股份开始快速增长。资料显示,仅2004年上半年,哈慈股份就向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他关联方违规提供资金3.42亿元,占公司2003年末未经审计净资产的56%。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转移,Haci既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应有的信息披露业务。为此,上交所公开谴责了哈药集团董事长李秀峰和管理层。

谴责归谴责,挪用却疯狂继续,让人对天业环保当初的真实目的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截至2005年6月30日,哈慈大股东及关联企业占用资金6.43亿元。哈慈在半年报中表示,为有效解决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公司于2005年6月18日与大股东制定了还款计划,大股东承诺偿还2006年全部欠款,哈尔滨天业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其无抵押有效资产为其担保。哈慈在半年报中还称,截至8月30日,已收到上述款项9000万元,其中1,435.61,000元用于偿还欠款,其余7546.39万元由关联企业哈尔滨天业电子有限公司偿还。而这9000万元最后被发现只是公司账户里的一笔“旅行”,马上就被取走了。

同样,由于世人无法理解和了解的原因,哈慈在2005年半年报披露后的五个交易日内未能提出恢复上市申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