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包括哪些专业?
包括两个学科:
098飞机设计
一、学科概况
飞行器包括飞机、直升机、飞艇和气球、导弹、地效飞行器、卫星、宇宙飞船、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空间站、深空探测器、航天飞机等等。
飞机设计是研究飞机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力学和控制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航天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和水平对航天技术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相邻学科和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工业部门和国防的现代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扎实宽广的现代飞机设计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现代飞机设计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沿,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和先进的实验、测试技术解决本学科的理论和工程问题;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在研究中有所创新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在高校、设计研究院和生产使用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2.硕士应具有扎实的现代飞机设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精通计算机和实验测试技术,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现代飞机设计相关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可在设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和使用部门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三。经营范围
1.课题研究范围
(1)飞机总体设计:飞机设计理论与方法、飞机总体综合设计、飞机先进气动布局研究、飞机制导与控制系统设计、作战效能分析、飞机设计系统工程与可靠性工程、飞机设计井工程、飞机隐身设计。
(2)飞机结构设计:飞机结构综合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结构与机构可靠性设计、动力学与控制、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结构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设计、自适应结构原理与应用。
(3)飞行力学与控制: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器的控制、制导与仿真,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与控制,人机系统与飞行品质,气动弹性,飞行管理与空中交通管制。
2.课程设置
(1)博士学位
现代数学基础、动态离散事件系统、飞行器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航天任务分析与设计、结构系统优化理论与设计方法、结构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设计、结构可靠性理论与设计方法、高级飞行动力学、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姿态控制、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现代控制理论、现代科学与学科发展前沿。
(2)硕士学位
矩阵理论、数值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应用泛函分析、数学方程、优化理论与设计、高级空气动力学、飞行动力学与飞行控制、气动弹性与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飞行品质与人机系统动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计算力学、断裂力学及其应用、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程序设计、飞机结构疲劳寿命、可靠性理论基础、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
四、主要相关学科
力学、材料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人机与环境工程、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航天制造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
099航空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
一、学科概况
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包括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本学科是设计和研制各种航空推进系统、火箭推进系统和组合推进系统,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学科是航天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学科之一。航天推进技术被列为国内外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和水平对航天技术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船舶、能源、环境、交通等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测试技术解决本学科的理论和工程问题;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本学科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的创新或重要成果;能胜任高等院校、设计科研机构和生产使用部门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2.硕士应具有扎实的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精通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行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在高校做设计和研究。生产和使用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三。经营范围
1.课题研究范围
(1)发动机总体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推进理论与新型推进方案;推进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并行工程设计:总体性能参数优化和结构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推力矢量控制;推进系统的性能。
(2)发动机内的流场和气动热力学:发动机内流场的计算和实验研究;涡轮机的气动热力学和气动弹性:涡轮机的非定常流动理论、实验和应用:进排气系统、气动热力学。
(3)燃烧:燃料喷射、混合和燃烧;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气体成分及其控制:固体推进剂的燃烧。
(4)传热传质:传热传质和热防护;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5)强度、振动和可靠性:高温下的结构力学;发动机振动和转子动力学:发动机的寿命和可靠性。
(6)控制、测试、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飞行/推进系统综合控制;推进系统的建模、控制和仿真:推进系统的现代测试技术:推进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课程设置
(1)博士学位
现代数学基础、现代科学与学科发展前沿、先进燃气轮机气动热力学、湍流与分离流、多相流体动力学、燃烧理论、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结构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推进系统综合设计、推进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飞行/推进系统综合控制。
(2)硕士学位
矩阵理论、数值分析、数学方程、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应用泛函分析、高级气体动力学、可靠性工程、计算流体力学、粘性流体力学、两相流体力学、有限元法、断裂力学、机械振动、传热传质、燃烧理论基础与燃烧诊断、计算燃烧、发动机特性、现代推进系统控制、结构优化设计、参数估计与系统辨识、现代数字信号。
四、主要相关学科
飞机设计、航空航天器制造工程、人机环境与工程、流体机械与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等。
100飞机制造项目
一、学科概况
航天制造工程是我国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旨在培养航天制造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它是航天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飞机本身的高性能和高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因此,学科本身不仅是航空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汇集了许多当代优秀的工程技术成果,是高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因此,该学科不仅对发展航天科学技术和实现航天工业的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相邻学科和相关高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工业部门(如汽车、船舶、机械、轻工等)的现代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扎实宽广的现代航空航天制造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现代飞机制造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从事飞机制造及相关领域的创新研发工作;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使用部门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2.硕士应具有扎实的现代航空航天制造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现代飞机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实验手段从事飞机制造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工作。科研、项目实施或技术管理。
三。经营范围
1.课题研究范围
(1)产品零件先进成形技术,板料精密塑性成形,超塑成形与扩散连接,成形过程计算机模拟与优化技术,材料成形性研究,模具技术;
(2)新材料、新结构制造技术,先进装配与连接技术,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3)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数字化预装配、工程分析、数控加工和产品数据管理,即CAD/CAE/CAM/PDM,其进一步发展是产品全局信息建模、无纸化设计、并行工程、制造资源管理、虚拟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2.课程设置
(1)现代科学与学科发展前沿博士学位现代数学基础、CAD/CAM理论与技术基础、塑性成形理论进展、板料成形模拟理论与技术、金属物理学、现代飞机制造技术与系统、现代制造工程理论与技术、并行工程及其关键技术、面向对象技术与方法学。
(2)矩阵理论、数值分析、数理统计、弹性理论基础、金属塑性成形力学、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弹塑性稳定理论、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计算机辅助塑性成形、超塑成形与扩散连接、飞机结构连接技术、现代飞机制造技术、软件工程基础、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微型计算机。
四、主要相关学科
飞机设计、航空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数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材料加工工程;运输工程。
101人机与环境工程
一、学科概况
人机与环境工程是研究航天人机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技术和航天生命保障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航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天工程的主要学科之一。在现代航天活动中,人(驾驶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保证人的安全、舒适和高效,是航天科技的关键问题之一。围绕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人机工程学和环境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工效学、飞行器环境控制技术、航天环境模拟技术、航天生命保障技术和空调制冷技术,以及导航飞行器和运输飞行器中的工效学和环境控制技术。该学科主要培养从事航天环境模拟与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应具有扎实广博的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对现代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学科发展方向有深刻理解,能够对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主持和实施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中型号项目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测试技术对人机与环境系统进行分析、模拟和仿真研究;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使用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2.硕士应具有扎实的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了解现代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发展趋势,熟练运用计算机对人机与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和仿真,掌握人机与环境系统的分析技能、设计方法和测试技术,具有较强的开展专项技术工作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经营范围
1.课题研究范围
(1)人机与环境系统工程:人体测量学、工效学、环境工效学、人机与环境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2)环境控制工程:飞机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模拟技术、航天器热控技术、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飞机防冰系统、电子设备冷却技术、飞机及运载工具环境控制技术。
(3)生命保障技术:个人防护装备、弹射救生技术、航天服系统、太空生命保障系统。
(4)低温制冷技术:空调技术、新型制冷技术、生物冷冻技术、太阳能利用。
2.课程设置
(1)现代数学博士学位,现代科学与学科发展前沿,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生物物理基础,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计算机模拟,航空航天人机环境工程。
(2)数值分析、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导论、数学方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矩阵论、传热传质、最优化理论、计算传热学、常微分方程、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热系统分析与优化、应用泛函分析、航天器热环境控制技术、编程基础、新兴空调与制冷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个体防护与安全救援等硕士学位。
四、主要相关学科
飞机设计、航空航天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航天制造工程、航空航天与海洋医学、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运输工程。
102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学科是我国高级航空发动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21人,副教授31人。六个独特的研究方向是:推进系统空气动力学、叶轮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结构、强度和振动、航空发动机控制、燃烧、传热和隐身技术。1986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80余项,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奖5项,出版教材21部,发表论文890余篇。《发动机设计强度试验手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进气道隐身技术、叶轮机械三维流场数值计算等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出色完成某型飞机关键部件研制,受空军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发动机进气畸变的研究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型号飞机的进气道设计,受到用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