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光伏发电项目吗?有没有发展前景?(光伏发电的发展前景)
但是,离网新型光伏是非常有前景的。
我认为光伏发电的前景并不大,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光伏发电占用空间很大,比如土地资源。第一,大量发电换来空间。农村很多人认为在自家屋顶放置光伏发电可以获得收益,但这种收益需要很多年才能见效。至于未来的国家政策和电价,谁也说不准。
2.目前国家正在减少火电容量,增加核电和水电容量,尤其是核电。国家对原子能的重视将加速核能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用电量也在稳步增加,光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3.从长远来看,光伏也是一种环境污染。阳光普照大地,温暖大地,提供能量。这种能量如果转化成电,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破坏生态。温差会引起生态变化。
受欧洲市场需求的推动,中国的光伏产业开始于2005年左右。十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环境和配套环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时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主要梳理了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的竞争格局。
光伏发电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光伏发电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保利GCL、中环股份、隆基股份、通威股份。
本文的核心数据:光伏发电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竞争格局、五力模型。
1,中国光伏发电行业竞争梯队
光伏发电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20年光伏发电行业的业务收入,可以分为三个竞争梯队。其中,营业收入大于200亿元的企业有隆基股份、通威股份;营业收入在100-2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中环股份、东方日盛、阳光电源、正泰电器;光伏发电行业其他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在6543.8+00亿元以下。
2.中国光伏发电行业市场份额及排名
从2020年光伏发电行业上游多晶硅产量份额来看,永祥股份以21.45%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保利GCL紧随其后,份额为20.26%,新特能源以17.16%的份额位居第三。
从光伏组件来看,根据光伏
据InfoLink供需数据库统计,隆基以超过20GW的黑马姿态站在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宝座上。连续多年蝉联航运冠军的京科退居第二,第三名是一路持续稳定增长的金高。排名第四和第五的是天合光能和阿特斯。尽管出货量排名发生变化,但2020年出货量排名靠前。
成员与2020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3.中国光伏发电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光伏发电行业上游多晶硅产业链形成寡头垄断局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多晶硅行业CR5从2018年的60.3%增长到2020年的87.5%,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4、中国光伏发电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
光伏发电行业上市公司中,隆基、保利协鑫、中利集团等公司在光伏发电行业业务布局多元化,涉及硅片、组件、电站运营等环节。一些上市公司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如专注于光伏支架的清源股份。从光伏业务占比来看,隆基股份、亿晶光电等企业以光伏产业为主,其余企业业务多元化。从竞争力来看,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竞争力较强。
注:保利协鑫尚未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光伏业务占比仅为预测数据,仅供参考。
5.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状况综述。
从五力竞争模型来看,目前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属于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的成本相对风电、水电、火电等其他模式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行业替代品的威胁更大;国内光伏发电行业竞争对手众多,国际龙头企业纷纷布局中国市场,行业整体竞争激烈;上游部分关键光伏零配件仍需进口,但总体来看技术进步较快,关键光伏组件厂商有一定议价能力,但趋于弱化,而下游消费市场主要是电业局和分布式光伏用户,光伏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同时,由于行业内资金和技术门槛较高,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小。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伏发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你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总体来说,前景看好。但是,前景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就能赚钱。具体来说,取决于当地的政策、资金成本、光照强度以及用于确定最终投资收益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前期投资依靠并网收益和国家政策补贴确实能获得不错的回报,但是随着装机数量的增加,国家补贴在逐渐减少。投资的风险也按一定比例上升。所以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投资所在地的政策等信息。前景肯定不错。
从国家政策来看,是一个发展方向。
发现前景不大,从国家补贴越来越少就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个地区占地面积大,发电量少。占用耕地的国家不允许,农房屋顶不够发电,面积小。占了荒地,荒地现在在造林。所以现在土地面积很珍贵。
国家对新能源经济持续投入,并给予大力政策支持。新能源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光伏发电也是新能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光伏发电初期投资成本比较大,可以并入国家电网赚取差价。扣除前期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是盈利的。建议寻求政府合作。谢谢你。
根据中研院发布的《2017-2022年广东光伏发电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第一段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链结构和价值链分析
一、光伏发电产业链结构分析
目前80%以上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是以单晶硅或多晶硅为原料生产的,所以这里主要生产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如下:晶体硅原料生产-晶体硅片制备-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系统应用。
图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
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普华数据库。
1,太阳能光伏产品
太阳能光伏产品以太阳光为能源,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接收太阳辐射,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在控制器的管理下不断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按照设定的程序释放出蓄电池中的电能,为用电设备供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基本的组件是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其中单晶和多晶电池的用量最大。
2.应用: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系统通常可分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和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阵列、功率变换器和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在功率转换和控制策略的许多方面都有相似和共同的部分。
二、光伏发电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价值链由两条技术路线组成,其中单晶太阳能电池的加工包括高纯硅的生产、拉单晶、单晶硅切片、电池生产、组件封装和系统应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加工包括高纯硅生产、多晶硅铸锭、多晶硅铸锭破碎、切片、电池生产、组件封装和系统应用。
对于高纯硅的生产,有一个产业价值链,即硅矿。
—
金属硅
—
高纯度多晶硅。首先,
将高二氧化硅含量的硅矿石精炼成硅含量在99%以上的金属硅,然后通过改良西门子法等一些晶体硅提纯工艺提取9-11N的高纯硅。
第二部分
多晶硅供需及利润水平分析
一、多晶硅产能规模分析
图表:2014-2016中国多晶硅产能规模分析
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普华数据库。
二、多晶硅生产规模分析
图表:2014-2016中国多晶硅生产规模分析
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普华数据库。
三、多晶硅市场需求分析
从多晶硅价格走势分析市场需求。
2014中国多晶硅价格总体平稳;2015,多晶硅价格呈现“一路下跌”的走势;2016上半年,受“630”下游抢筹影响,多晶硅价格开始稳步上涨。随着630抢购的结束,下游需求减弱,导致7月至9月底多晶硅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导致多晶硅厂商主动检修减产,同时下游厂商利用低价机会开始囤货,促使需求再次增加。165438+10月多晶硅价格又开始上涨。
图表:2065 438+04-2065 438+06中国光伏多晶硅价格。
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普华数据库。
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可以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解决特殊应用领域和无电偏远地区的民用生活用电需求,在环境保护和能源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光伏发电最终将与分布式电源一起进入电力市场,并部分替代常规能源。
2020-12-22
光伏产业是指与光伏发电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属于新能源产业。我国3/4以上的国土照明资源符合太阳能资源利用,应用潜力巨大。
新思杰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光伏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指出,与传统火电相比,光伏发电几乎污染环境;与水电、风电、核电相比,光伏发电无排放、低噪音、技术成熟;近年来,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规模较大,对国家补贴资金造成了一定压力。因此,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扶持政策逐渐减弱,行业竞争优势需要转化,减少对国家扶持政策的依赖。
光伏发电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是未来环保、稳定、可靠的能源。由于光伏产业初期投资规模相对较高,后期运营成本较低,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前期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的设备安装补贴、上网电价补贴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前期市场发展。
在国内外终端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占全球的65%以上。2017年,我国光伏产业下游装机容量达到53GW,短期内可以得到国内各级政府的补贴,但长期来看,维持如此大的规模,财政资金难以承受。
从光伏发电的成本测算来看,部分地区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火电,这为降低补贴政策提供了技术依据。此外,从行业发展来看,光伏行业已经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持续的高补贴政策会助长企业的惰性,忽视成本控制、新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提升,因此国内补贴政策逐渐降低补贴标准。
2018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合理把握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节奏,优化我国新增建设规模;加快光伏发电补贴下降,降低光伏发电行业补贴标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438年6月+2020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通知》。计划竞价补贴6543.8+0亿元,光伏发电竞价规模27.8GW,低于前期补贴规模。
新思捷研究分析师认为,从行业发展周期、技术水平、金融等方面来看,光伏行业国家扶持政策的弱化是大势所趋。虽然短期内行业内部分企业裁员,收入下降,但更多企业开始加强新技术研发,向储能电池领域拓展,控制运营成本等措施,行业竞争优势将转化为技术、成本控制和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