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的类型
随着19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出版业的繁荣,图书馆面临着整理大量进藏文献的任务,图书馆需要对文献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于是出现了多种文献分类方法。1810年,法国J.-C .布鲁内特编辑了《法语分类表》,分为神学、法学、科技、文史(包括文学史和书目史)五大类,大类下又设立了几个子类。在1864转载时,增加到1.10000多类。1826年,俄罗斯莫斯科帝国大学图书馆馆长φφφLewis出版的分类法分为10大类:普遍逻辑与多元逻辑、神学、基础哲学与神秘、开放学科、历史、法律、医学、军事、经济、工业、文学与美育、教育与政治。每一类又细分为2452类。1870年,圣路易斯公立学校图书馆馆长W.T .哈里斯在编纂《圣路易斯公立学校图书馆目录》时,颠倒了英国哲学家f .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即变成了哲学-诗歌-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编纂了科学、艺术、历史三大类的分类。细分为100多个类别。1876年,美国的M. Dewey根据Harris分类法编写了《适用于图书馆图书和小册子的架上编目的分类和主题索引》一书,这就是著名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它采用十进制中的等级数作为类别符号,还首次为分类编制了相关的主题索引。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创了文献分类的新时代。1891年,美国C.A .卡特出版了《扩展分类》,在建筑学上找到了一条新路。* * *分为26类,以英文字母为标记符号,数字为助记符号。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在扩展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1895年,比利时人H.-M. Lafontaine和P.-M.-G. Authelet在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国际十进分类法。它首先采用了概念分析和组合的原则,并使用了多种组合符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半刻面分类法。1906年,英国的J.D. Brown按照“一个学科,一个地点”的思路编制了学科分类。它采用主题分析法和组合原理,是刻面组合分类法的雏形。1928年,日本森庆根据杜威十进分类法和卡特的扩展分类法,编制了适用于日本图书馆的《河阳图书通用十进分类法》草案,并于1929年正式出版时更名为《日本十进分类法》。1933年,印度人S.R .阮冈纳赞出版了《冒号分类法》,完全采用了刻面分类理论和搭配方法,开创了刻面搭配分类法,成为文献分类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1935年,H.E. Bliss出版了书目分类。这种分类注重文献分类与知识分类的结合,明确提出了文献分类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科学发展和文献激增的新形势以及信息检索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分类都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书目分类法、冒号分类法和日本十进分类法等。与此同时,新的文学分类正在出现。比如1960,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1968,欧洲理事会专利专家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国际专利分类;1973年,国际文献联合会组织编写了《粗略分类系统》,并于1978年正式出版。此外,人们还对电子计算机编制的各种自动分类进行了研究和实验(见自动分类)。
从19年底到20世纪初,由于新的科学文献大量出现,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经不能满足文献分类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比如1896年梁启超编了《西学书目》,分为学、政、教三类。1904年,徐淑兰编《古越图书馆书目》,分学术部和政治部两部分,共48类。1919陈乃干南阳中学图书目录,* * *分14类。1910年,孙在《教育》杂志上首次推出杜威十进分类法,随后出现了“仿杜”、“改杜”、“补杜”等一批文献分类法,不下30种。其中以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十种书》(1917)和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1922年出版,1925年更名为图书分类法)著名。1935更名为杜的《图书分类法》)、王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8)、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皮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与索引》(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