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君平的人物经历
一个扁担,背着两个破旧的行李,光着脚不愿意穿上那双旧布鞋,直到进城。这是蒋君平。1954这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从浙江金华来到了他梦想中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剑锋来自磨,梅花香来自苦寒”,苦寒增添了寒梅的芬芳,艰辛铸就了蒋君平深厚的理论功底。大学五年,每到周末或者假期甚至寒暑假,大部分同学去镇上或者回家的时候,蒋俊平都会像往常一样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努力学习,五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所以他的业务知识非常丰富,在同学中也是出类拔萃,不可多得。
不久政局突变,特别是“反右”运动的到来,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打击和摧残。但蒋君平只知道上大学是为了追求知识,从来不关心这些“政治”。于是,他趁大家不注意,无视党支部通知大家都要参加批评会,一个人悄悄躲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啃自己心爱的专业书。为此,他被贴上大字报,被批评为“白专路”的典型。之后,他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参加体育运动,但人们坐在场地上,他的脑子里还在想外国话或机械公式。
为迎接国庆十周年,中央决定在首都修建十栋建筑,并为清华安排了两个国庆工程:国家科技馆和国家大剧院。当时最流行的先进结构形式是钢筋混凝土壳体。在结构方案上,国家大剧院观众厅选用巨型双曲扁壳,舞台入口处横梁采用箱形薄壁结构。计算壳必须有很好的弹性力学知识。
危急时刻,蒋君平站出来说:“让我试试!”原来,这个走“白专”道路的“落后群众”,早已通过刻苦自学,深入研究了苏联弹性大师弗拉索夫的经典著作,所以胸有成竹。虽然受当时国力所限,国家科技馆和国家大剧院最终都没有建成。但在老师的指导和蒋俊平的带领下,学生们最终完成了设计计算,从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团队,受益匪浅。
蒋君平突出的学术成就使他脱颖而出。毕业时,学校把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唯一的一个名额给了他,这在当时的分配方案中是最抢眼的。与此同时,他也意外收获了爱情,一个同年级的漂亮女孩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知己”。
其实蒋君平并不适合分到那个设计院,因为那个院主要是设计电子产品,学土木的在那里只能起辅助作用。但蒋君平显然不满足于只做配角。很快,他发现我国的工厂设计正在向多层甚至高层发展。如何解决不同频率、振幅、振动载荷的机电设备上楼问题,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蒋君平凭借深厚的动力学理论基础和执着的研究精神,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总结了自己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振动计算与隔震设计》一书,654.38+0.5万字,理论性很强,实用性很强,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后不久,业务深厚、成绩突出、英语流利的蒋君平自然成为中国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1980-1983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机械工程系和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械振动与系统辨识。
在当时,系统辨识是一门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在辨识所有具有振动频率的物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一经问世,就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导弹火箭、车辆船舶、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其核心是分析仪和计算机,分析仪和计算机的核心是模态软件,模态软件的核心是振动-频率曲线拟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蒋君平的模态软件在振动-频率曲线的拟合上超越了美国最高的研究成果。
在康奈尔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应用力学年会上,蒋俊平宣读了一篇题为《结构阻尼系统的振动》的学术论文。这位中国学者的先进科研成果震惊了美国科技界,从而提升了中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世界声望。
蒋君平的导师、马里兰大学著名教授杰克逊对蒋君平的科研成果极为满意,决定高薪留用他。但蒋君平谢绝了教授的好意,决定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回国后,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蒋俊平很快将自己的先进识别系统做成模态软件包。但当他信心满满地准备将这项高科技应用于生产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就在困难的时候,江苏靖江一家锅炉配件厂找上门来,让蒋俊平的软件包测试一个日本产的小减震橡胶垫,以便提高性能,模仿生产。蒋君平立即进行了测试。根据实测数据,他很快发现了原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并建议修改。经过改造,这种橡胶垫的减震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家小厂的负责人主动拿出1万元作为技术设计费然而蒋俊平拒绝了,并对负责人说,不仅锅炉,很多机械设备都需要减震。他建议工厂生产减震器,以满足中国对机械设备的快速需求。蒋俊平的建议立即被对方采纳,很快,江苏靖江减震器厂成立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厂很快发展成为当地效益惊人的知名龙头企业。
这件事对蒋君平触动很大。他想起不久前杰克逊教授追来中国,再次求他带着妻子去美国,但他还是婉言拒绝了,心里一直觉得很遗憾。蒋君平发现自己的决定完全正确。祖国,尤其是中国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特别需要他。作为农民的儿子,蒋君平深知农民辛苦不容易。所以,当有人来寻求技术帮助时,蒋俊平总是找上门来,热情接待,帮助他们从头探索,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汕头感光材料厂与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洽谈引进他们的一条生产线,但日本总是担心当地的地质震动,因为这是影响胶片生产质量的重要条件。汕头工厂相关人员专程来北京咨询蒋俊平。蒋俊平立即带领助手前往汕头进行实地调查和测试,全面掌握地层结构和周边环境等相关信息,经过精确计算,得出肯定结论。日本方面对这一结果非常满意,认为这是该公司在与外国合作中看到的最详细的报告,因此两家公司的谈判取得了圆满成功。
蒋君平的优异成绩不仅使他在第十设计院声名鹊起,还受到了电子工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他连续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也是单位第一个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称号和“中国有突出贡献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称号的人,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制片人党。
一天,金华电子材料厂来找蒋君平。他们拿出一款进口抗静电PVC地板,希望能仿制出来。蒋君平知道,计算机这种新生事物即将在中国迅速普及,防静电地板大有用武之地。虽然是技工,对做PVC地板一窍不通,但出于对农民和乡镇企业同样的感情,蒋俊平答应尽量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凭借广博的科技知识和在实践中培养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蒋俊平在短短的业余时间里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做出了完全由自己设计的高效防静电地板。
1985年,该厂利用蒋俊平提供的技术开始试制防静电产品,并于1988年更名为浙江金华天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次年被国家计委认定为国家重大新产品,列入当年的试制计划;1992通过部级鉴定;1995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7该项目通过浙江火炬项目验收。
1997年,蒋俊平60岁的时候,他本可以退休后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却抵挡不住乡亲们的盛情邀请和热切期盼。从此回到家乡金华,任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亲自主持天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新产品开发。
“其实我的这个专利没多少科技含量,”天性率真的蒋君平总是摊开双手,谦虚羞涩地说。“比起用弹性来计算壳体,用结构动力学来计算振动,用计算机程序来编制系统辨识,真的太简单了。但没想到,这让我成了老板,我想推都推不动。”
蒋君平当了老板,很成功。在他的带领下,第二年,公司产品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0年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公司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也日益增多,全国各地从无到有出现了子公司。公司拥有十余家子公司,已成为国内大型连锁电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