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面前出发——华为国际化的成长秘诀

2018年4月6日,美国宣布禁止向中兴销售零部件七年,理由是中兴违反美国制裁禁令。只有在中兴通讯做出支付65,438亿美元罚款、重组董事会、接受美国监管等让步后,禁令才得以解除。

一年后,美国商务部又故技重施,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禁止华为从美国购买技术和配件,终止美国企业和组织与华为的合作,以此切断华为的供应链,使华为无货可卖。

面对极度的压力,任却出奇的冷静。他说,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国供应商不向华为出售芯片,华为也不会有问题。

仅仅一个多月后,特朗普收回了他在G20峰会上的授权:美国公司可以继续向华为出售零部件。

华为为什么能实现惊天逆袭?是什么让华为成为无敌的国际化企业?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大苦难——华为的启示》这本书,就能揭晓答案。这是一本励志纪实书籍,由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执笔,多位作者合著。详细讲述了任带领下的华为如何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指出了华为成为世界级公司的战略智慧,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商业案例。

1.有备无患:华为备胎计划。

2012任家属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的后果:“他们要是断了我们的粮,我们是不是傻了?”任有一种预感,华为会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迟早要在山顶上与美国对抗,要做好一切准备。

他要求华为按照极端条件备战,打造备胎。任郑飞的超前意识给了华为充分的准备时间。

美国极限施压几小时后,华为发声:所有备胎一夜转正。此时,华为公开了苦心打造多年的备胎产品和换代计划,海思芯片和麒麟操作系统也全部公布于世。

对此,世人皆惊,华为人早就明白,备胎总有转正的一天。

备胎首先是技术备胎。现代信息技术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和通信设备。华为在这三个部分都有备胎。华为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走在这三个领域前沿的公司。

2017年,华为开始两条腿走路,华为三分之二的手机搭载海思芯片。所有的核心尖端芯片,华为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并保持高度的产品领先。鸿蒙系统操作系统可以完美适应物联网,应用于自动驾驶,比安卓快60%。

备胎的更换保证了华为大部分产品的持续供应,粉碎了美国政府试图切断华为供应链的幻想。

除了芯片等技术备胎,华为还重视人才备胎。任创造性地提出了“知本主义”。他认为知识雇佣资本,人才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只有认识到人的价值,才能成为最有价值的公司。

华为在全球拥有20多个研究中心,其中数学家超过700人,物理学家超过800人,化学家超过1.20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约1.5万人,产品开发人员超过7万人。

华为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专业人士开展研究工作。强大的人才队伍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华为还有一个财务备胎。华为在伦敦、东京、纽约等地设立了财务风险控制中心,聘请国际化人才控制公司资本运作、合同和项目管理的风险,为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技术备胎、人才备胎、财8等一系列备胎计划,展现了华为洞察的强大力量。超前的忧患意识,前瞻的思维模式,周全的备胎计划,让华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扭转乾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创新为王:华为制胜法宝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创新时期。能够抓住机遇,华为靠的是制度创新。

首先是产品创新。从专用小交换机到智能交换机,从4G到5G,华为在产品创新上留下了骄傲的足迹。

西方国家“中国人绝不会建大规模程控交换机”的论断,让一直关注“中国前途”的任叫苦不迭。

为了进一步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任力推舆论,先后以24%和33%的年利率向民间借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任平静而坚定地对员工们说:如果这次研发失败,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们可以另谋出路。

在困难时期,最后一站很快就充满了活力:在1994,华为推出了自己的C & amp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席卷国内市场。华为抓住了机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任对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了缩短华为进入世界领先阵营的时间。

对于华为来说,至少要把华为拥有的70%的资源作为真正的创新。无法* *享受资源的创新,只能导致大量的重复劳动。

如今,华为拥有全球第一的专利,获得了“最具创新力公司五强”、“全球组织100强”、“最佳无线技术突破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它每年发表100-200篇学术论文,并向世界各地的各种标准组织提交了超过60,000份技术提案。

其次,组织创新。华为建立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65438年到0996年,任受香港基本法的启发,组织专家起草了华为基本法,开始规范华为的管理。改革小组提出了多种薪酬设计方案,无一能通过。

由于没有人愿意自断财路,华为决定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为自己代劳。第一个是何仪集团。此后,能极大激发员工积极性的职能工资制迅速推广。员工的工资不再取决于资历、年龄、学历,而只取决于岗位对在职者的要求。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经验,华为在1998引进了英国国家职业评估体系,之后与IBM合作开展了“信息技术战略与规划”项目。华为将英国的职业考核制度与职能工资制度相结合,实行轮岗制和末位淘汰制。

在过去的五年里,华为逐步建立了多项管理体系,并量身定制了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这些方案逐渐成为华为走国际化道路的独特组织方式。

2003年,华为聘请美世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并组建了企业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任建立了轮值主席制度,为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迈出了新的一步。

目前,华为已经成为能够提供完整端到端5G解决方案的全球设备商,签署的商业合同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创下了全球5G最快部署纪录——帮助韩国运营商在三个月内快速部署5500个基站。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华为与时俱进的创新。

3.坚守理想信念:华为的锚。

华为不变的追求是实现客户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梦想,依靠点点滴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从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到与上海贝尔、北电网络的对抗,从中国大陆到香港,从俄非到欧洲,再到与美国巨头思科的对抗,华为最终成为世界通信行业的领头羊...面对危机的考验,华为人从未畏惧。

任说:没有自己的科技支撑体系,产业独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独立。

所以当身边的企业都在尝试跨界发展的时候,华为坚持不上市,不搞金融,不做地产,服从使命和理想,专注通信技术。

华为的社会责任感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范畴,对整个人类社会有着广阔的视角,提出了“为人类做贡献”的宏伟愿景。

基于这种宏大的愿景,华为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日本核电站泄漏时,两周内恢复了680个基站。与此同时,企业经理孟晚舟不顾核辐射的影响,从香港赶到日本。

印尼海啸发生后,47名华为员工在13小时内恢复了灾区668个基站,为抢险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深信,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企业之间的依赖与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极度的压力下,任没有表达他作为受害者的愤慨。相反,他多次感谢美国公司与华为的合作,并承认美国公司有很多需要向华为学习的地方。华为不会狭隘地排斥美国芯片。

不能一味狭隘地消灭对手,而要团结对手,携手强者。我们的朋友越多,世界就会越大。“为人类做贡献”的宏伟愿景,犹如一根针,让华为在32年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好了,华为的大苦难——启示录来了。让我们总结三个要点:

1.有准备就安全:华为的备胎计划;

2.创新为王:华为制胜法宝;

3.坚守理想信念:华为的锚。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机遇。华为34年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在挑战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机遇到来时乘风破浪;

自我批评还是在欢呼声中从容进行,这样才能不断超越,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