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岸工程的结构材料
(1)岩石护坡。该结构广泛应用于护岸工程,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灵活、适应河床变形、分期实施、逐步加固等优点。本工程上部护坡和下部护趾可采用石料。长江中下游护坡工程多采用浆砌石和干砌石,散抛石护脚,坡度1:2.5~l:3.0。该段由坡脚槽、坡面和盖顶组成,护坡厚度为0.3 ~ 0.4 m,垫层起过滤作用。护趾抛石厚度0.6 ~ 1.0m,稳定边坡不陡于1:l.5,部分较平缓加固至1:2以上。抛石范围一般达到l:3~1:4的床面或深度。近岸平均流速3 m/s,采用的石料粒径一般为0.2~0.4 m,石料重量20~50 kg。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工合成材料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被广泛用于替代砂石滤料,在我国也得到推广应用。
(2)柳石护岸。托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河工建筑,曾广泛应用于黄河和永定河。柳石枕和柳石臂箱是常用的砖石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灵活,节省石材,防护效果好。主要缺点是不耐用,尤其是露出水面的柳枝容易腐烂。一般用船或浮枕作为水上工作平台,在岸上堆铺缆绳,缆绳上铺上柳石,用短桩系上绳索,如此反复层叠柳石,直至沉到河底,再将绳索全部回绑到岸边顶桩上,然后抛土厚度为1.0~1.5 m,这样就可以抛枕加固近江根部。石头少的时候,可以用淤泥块代替石头。柳树稀少时,可以用木柴和芦苇代替。
柳石枕是用柳枝包裹的圆柱体,直径为0.7~1。Om,长度根据需要为3~10 m。在一些地方,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护岸护趾工程中,经常使用柳树石枕。
(3)石笼护岸。被各国广泛采用。由铅丝、竹条、荆条等制成。成各种网格状笼状物体,内填石块、砾石或鹅卵石,网格大小不应漏石。这些成分从河底依次紧密排出,保护最低干水位以下的脚。公元前250年,中国在修建著名的都江堰时,采用了石笼和桥梁来引水截流。欧洲采用石笼已经超过100年了。
(4)水下护岸。沉排一般用于护脚或护底,沉排被岸上斜坡抛石碾压。水下护岸具有整体性强、韧性好、适应河床变形和抗冲刷等优点,但造价高、施工工艺复杂。
(5)混凝土块护岸。厚度为0.1~0.3 m的方形或六边形混凝土预制块,主要用于防护堤防、堤坝及河流岸坡的风浪。海、湖的护岸有时采用混凝土异形块护坡护脚。
(6)土工织物护岸。使用土工织物,如编织成模袋,浇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形成模袋用于护坡。对于护脚工程,用土工布长管袋填充沙子和卵石也是有用的。近年来,土工织物、土工格栅和土工织物已被用作加固土芯丁坝和软土地基的加固材料,以提高土的抗剪和抗拉强度以及完整性。
(7)透水桩坝。一种常用的渗透性建筑。一般有木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坝。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下游浅水流动缓慢的地方修建了一些木桩坝。坝长约40~80 m,坝距80~160 m,每个坝有2~4排桩,桩距1m。打入河底的木桩为桩长的2/3,桩间用柳条栅栏,有很好的缓流淤塞效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大量使用桩坝,由两排或多排(最多七排)桩组成。每组3根桩,桩间距6.1 m,每排间距1.52 m,相邻两排之间设置纵横梁,坝顶高出最低水位4.6 m。桩基采用沉木保护或填石保护。木桩坝的间距为65438+上游坝长的0~2倍。桩坝已发展为用钢筋混凝土桩建造,由水钻孔或振动打桩机或现浇混凝土桩驱动。
(8)查查大坝。岷江都江堰工程曾利用木觉岔大坝截流引水灌溉。该桥适合在砂卵石河床上修建丁坝和大坝。
(9)生物护岸。在水流宽缓的河段,植树种草可以减缓水流,防止冲刷,固滩护堤。植树可连续或带状布置,可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和草种。在黄河下游种植活柳坝,在永定河上种植雁翅林、柳坝,也是植树护滩工程的一种形式。
以上护岸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