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科技工作
“九五”期间,我院承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92项,* * *资助2926438+万元。“十五”期间,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资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2005年,获得的资金就比“九五”期间增加了一倍。
从1996年到10年,评估了138个项目。“十五”期间,80%的鉴定项目达到国际水平。
从1996到2005年,我院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62项。五年来,先进奖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自然科学奖,有了新的突破。
近十年来,我院按照国家要求,大力开发新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有247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空白。近五年,其项目数量是前五年的两倍。
近十年来,我院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始终处于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前列,共发表学术论文3239篇。近五年来,我院更加注重发表的科研论文的层次和水平,被SCI收录的论文也逐年增加。
为了与国际接轨,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院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中华医学会及其各级分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使我院医生快速获取相关科技信息,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发展情况。我院与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合作,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先后承办了“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骨科进展研讨会、华北医学影像放射学会议、呼吸衰竭、肺部感染、SARS、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研讨会、全国心脏介入会议、全国磁振学术会议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我院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
学科是医院科研乃至医疗、教学、预防的重要支撑。重点学科是医院的主体学科,其发展和水平代表着医院的特色和优势,是影响医院科技进步和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龙头。集中力量把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成为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是一项战略举措。
“211工程”是教育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我院临床外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临床)学科列入天津医科大学“211项目”。
医院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及时总结并认真解决重点学科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注入资金,为重点学科发展注入活力。根据学科建设计划,政府拨款255万元。我院克服各种困难,筹集资金440万元,其中80%用于购置学科建设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改善重点学科实验条件,提升科研水平。
2002年,国家教委对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整体验收,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各学科按照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方案顺利完成了全部建设内容,全面实现了项目预期建设目标,高质量、超要求完成了各项任务。
2001年6月,我院选择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内分泌与核医学、影像医学三个学科。
2004年,六个学科成为大学一级重点学科,即骨科、妇产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和感染性疾病。
“九五”期间,医院进一步建立了院级重点学科。其目的是通过3-6年的院内资助,使这些重点学科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向上迈上新的台阶。目标是能够承担部门、市级项目和引进“拳头”技术,力争在某一领域占据本市领先地位,进而迈向国内领先水平。首批列入院级重点学科有妇产科、皮肤科、呼吸科、心内科、泌尿外科、麻醉科。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我院鼓励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题,也鼓励申请专利。“十五”期间,我院获得19项专利。三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2000年出版《科技通讯》,旨在宣传我院科技工作,鼓励先进,挖掘人才,营造环境,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目前已出版10多期,成为我院科技工作的重要宣传工具。
科学技术工作(2)
“十五”期间,我院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达到6个。同时,积极拓展临床药理学研究领域,临床药理学研究室已达30个科室。承担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0多项临床药理研究任务。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由天津市科委、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非典防治研讨会’在海河医院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张、市长戴相龙亲切会见了与会专家。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在会上讲话,市委常委陈超英出席会议并主持召开了天津抗击非典专家座谈会。论坛将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津媒体和全国多家网站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五”期间,我院投入巨资改建了500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为方便学术交流,新实验中心建有设施齐全、功能现代化的科学会议厅,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和服务工作。科学会议厅对全院的科技工作开放。
新实验中心的建立,显著改善了医院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1998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注册管理办法》,1999年7月受理。根据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市卫生局的通知精神,2005年9月,我院及时组织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理与外科病理生理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进行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注册申报,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