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特色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积极探索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河南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将通过选取的样本来分析报纸是如何报道新农村建设的。以《河南日报》2006年6月5438+0-6月5438+0的报纸为分析样本,除节假日外* * *共40期。从以上样本可以看出《河南日报》新农村建设报道的特点。

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推进和谐农村建设

与以往的三农报道相比,河南日报的新农村建设报道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如《论坛解民忧》(May 11)一文,介绍了浚县东善堂村爱情与民意论坛的记录。在村委会大院二楼的小楼里,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坐满了村民,他们向村委会基层领导提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比如村里的变压器被盗,影响群众浇地,村后泥泞的道路无人问津,灌溉土地时道路太窄拖拉机过不去,村干部要积极负责承包队的管理等。村干部则像记者提问一样,一个个回答他们的问题,最终解决。通过村干部与村民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不仅解决了问题,尊重了他们的基本权利,也提高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报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例如,5月11日,郑州农村合作医疗306万农民进入“就医报销”名单申报合作医疗,以改善农民医疗条件;2月23日《淅川农民:外出打工前练好“内功”》报道,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开展农民技能培训。8月10,内乡村成立荣辱协会,报道村民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在精神层面反映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等。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使作为人民喉舌的党报定位正确,主题鲜明。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是农民,所以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依靠农民,调动农民,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得到实惠,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因此,2013年6月,河南日报大力支持郑漂论坛建设,关注郑漂,影响郑州,努力提升郑州民生质量。

从样本内容可以看出,《河南日报》对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已经从生产的视角转向生活的视角,不仅报道农业生产,而且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人生价值。

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建设全过程监管。

《河南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意识不仅体现在传达政策方针、反映农民心声和意愿等信息的传播上,还体现在加强舆论监督上。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能够及时地、建设性地批评和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或一些突发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化解矛盾,疏通渠道,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和社会环境。比如河南日报的“短信民声”栏目,版面不大,但在农民心中反响强烈,是农民反映农村各种问题的窗口。通过发布给农民的短信,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基层组织效率低下、各种费用分摊不合理、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农民补贴不到位等问题。通过舆论监督,这种“揭丑”的形式会鞭策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良现象,督促有关方面解决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正值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防止农村“群体性事件”非常重要。因此,作为党报的《河南日报》积极监督中央惠农政策的执行,防止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异”,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局面,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创新报道形式,贴近农民生活

新农村建设是针对广大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在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河南日报的报道积极探索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改进文风文风,深入农村实际,倾听农民声音,反映农民需求,写出了许多贴近农民生活习惯、可读性强的好报道。如《身边的人和事》栏目,以传播的方式讲述发生在农村的新闻故事,描述农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精神和内心的变化。一般篇幅不长,每篇三四百字。一个瓜农的“百万富翁梦”(4月6日)讲述了杨运岭的故事,一个农民承包土地在温室里种植西瓜。通过瓜农的直接叙述,体现了他们在致富路上的自信和豪气。

《了不起》栏目主要讲述发生在农村农民身上的纠纷案件,通过案例报道推动农村普法。据说这种书本式的报道方式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是首创:它以“李伟”的故事化形式开始,比如7月27日的“乱扔瓜皮无德自残”就讲述了一对夫妇在马路上乱扔瓜皮,然后被摩托车碾过,两人都被碾死的故事导语以“一位读者,有一对恋人……”,正文为“2006年7月12……”,结尾为“面对这一切,他们无法苦笑。可以说:几张小小的西瓜皮,揭示了一个大的公德问题。不要太自私,否则只能害了自己。“这种将新闻信息融入传统的通俗评书形式,既传递了信息又迎合了广大农民的接受心理,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报道开辟了新思路。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河南日报》对新农村建设的报道认真贯彻了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即在内容上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在报道形式上积极创新,探索了多元化的报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