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神话时代的中国历史,夏商周?
从正统儒学的立场来看,晚年的毛泽东似乎有刻意反对流行观念的“嗜好”。例如,商纣王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放荡暴君。然而,毛泽东认为把他看作坏人是错误的。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治理东南,巩固东夷和中原,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他的失败只在于“犯人政策不太好。”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多少受到了郭沫若的影响。商纣王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必将受到他的政敌周朝的篡改和诽谤。史料越早,这种篡改越多?
“曾经”?《孔融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操攻占邺城时,曹丕将袁的妻子甄氏偷偷藏了起来,并占领了邺城。孔融知道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吴王征伐周,妲己封周公”。曹操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问孔融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孔融答道:“以今日为例,理所当然。”好一句“前车之鉴,天经地义”,这句话里,和纣王一起死在芦台的妲己,成了“大圣”周公的妃子。明代老先生许更是“理所当然”。他老人家的高明之作《封神演义》被古人,尤其是民间奉为“神话武功”,其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金庸、古龙。说书人、唱作人、杂耍人总是以《封神演义》为蓝本,就像现在,金、顾的小说全部拍成电视剧,也是一遍又一遍的比较。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拿起小学时看过的《封神演义》仔细研读,才发现苏妲己并不是一个坏人。原因大概是:苏妲己作为人,是被阴逼的,她必须“报仇”;作为一只狐狸,苏妲己被一个名叫女娲的仙女派去“渗透敌人”。虽然《封神演义》里把她写的那么惨,但还是能看出来她确实是个坐垫。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1147年的一天,发动大军攻打苏州部落。显然,苏游部落无法抵挡商朝军队的强大进攻。在灭绝和下跪之间,苏游部落的酋长苏湖选择了下跪,献出了他们的牛、羊、马、美女和自己的女儿。在苏湖被迫牺牲女儿后,她变得更加叛逆。她坚定地扑进了大生意的宿敌周的怀里,为近在咫尺的生意人们植入了一颗“信心钉”。
如果在《左传》中是真的,那么无论如何,商贾的亡国之恨都不可能记载在《妲己》上,因为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大的成果就是确定了殷商亡国之战——牧野之战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天),殷商亡国的时间是公元前1146年。用了一年的时间扳倒了当时的“超级大国”殷商王朝,那个时代的这个“田中芳子”的能量也太超常了吧?
殷周六案。
一旦战争机器启动,你必须拧出血汁。牧野之战的风云变幻和喧嚣,在后世的史书中模糊不清。史书上说这次战役的牺牲是“流血漂流,赤地千里”。但这样的话,就有点和一代圣人“吊民斩罪”的主题脱钩了,应该是不流血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死者满地,敌人如潮水般踩着他们的血尸,商人们拼死捍卫政权,周人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夺取。
为了说明他伐的合理性,周武王在《尚书》中列举了纣王的六项罪状:
首先是酗酒;
第二是不需要老臣;
三是用小人;
第四是听女人的话;
第五是信仰在天上有生命;
第六是不注重牺牲。
说实话,这些罪行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不算严重,也没有后世来形容纣王的放荡残忍。引用《大洲田字》中肖仁的话,有些是用现代的价值观来评判的,甚至是充满进步意义的。比如第二条和第三条“不要用你的老臣和你的老臣,要用小人”,就很有代表性。这里的“小人”说白了就是“非太子党的孩子”。纣王不雇用皇室的亲戚和商朝前大臣的儿子,而是提拔和雇用出身卑微的人。这是血统论的突破,是现代人视角的进步用人观。是“任人唯贤”,打破了用人的“任人唯亲”。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而阻止亲戚不用,会遭到亲贵集团的攻击,就连纣王的敌人——周武王也没有原谅他。
然而,在过去,商朝前国王武定对傅说的任命也是一种“谦卑之人”。然而,吴丁仍然不得不雇用傅说在曲折的形式举行了一个梦想,这是一个“可怕”的习惯。
同样,为了挽救帝国的衰落,纣王进行了这些必要的人事调整——雇用“非”人才取代腐朽的达官显贵,这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以其长兄“魏”为首的亲贵旧臣集团的强烈反对。“魏”甚至采取了不合作的政策,带着自己的愤怒离开了,从而分裂了商朝的统治核心,破坏了商朝的国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类似的上层分裂并不仅限于“魏”的情况。
纣王的叔叔比根被处决,另一个叔叔姬子被监禁。也可能是雇佣制度的新调整触动了这些叔伯亲属和家庭的利益,以及其他“政治分歧”最终导致了与纣王的严重冲突,以至于有人为此丧命。也可见商朝积弊已久,问题之复杂,现实之艰难,根本就不存在改革的阻力。纣王只是挣扎着,等待着为他的王朝而牺牲。
事实上,正是纣王卑微的“小人”,如费琏、阿来等,帮助他三次东征,与商朝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倒在战场上的血泊中。然而,被后世学者尊为君子、圣人的“自命不凡”的皇族贵族魏和,在大周掌权后,立即投入周人的怀抱,纷纷投敌。
至于纣王“听信女人的话”的第四条罪状,其实是少之又少,怪之又怪。商代女性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商代武定时期的“妇豪”就是一个杰出的女性,这也反映了当时尊重女性的客观情况。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即使这是真的,也不要惊讶。当“老臣”们不支持,甚至分裂出去,国家危难之时,如蝉鸣,沸如汤(高如蝉,沸逆天),人心惶惶,别有用心。然后纣王只能和自己的女人妲己一起总结军务。毕竟他的女人还和自己同坐一条船,值得。
所谓“信命不注重牺牲”罪的第五条、第六条,与国计民生无关,不成立。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在之父(棣)和(辛)时期,祭祀祖先的礼制比以前的商代更为成熟。
总之,只有周武王给纣王定下的六大罪中的第一条“喝酒”还有点分量。但商朝的人喝好酒,喜欢用酒佐餐,聚众豪饮。这是他们一贯的精神。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商代晚期的饮酒器具明显激增,这说明饮酒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趋势,甚至在一些商代遗址中还挖出了几坛当时的酒!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帝国是长期积累的,是财富丰厚的。人放松下来走上饮酒之路是必然的。商朝人崇尚音乐,边喝酒边唱歌,很爽。你可以说商社会的饮酒习惯都是由纣王带头的。所以,现在美国的吸毒问题很严重。这都是克林顿主导的吗?
商代后期,饮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应该是广泛而复杂的。对纣王来说,推广它、阻止它或改变习俗并不容易。这就像清末抽鸦片,不是一两个皇帝能改变的。当时的下层、中层甚至更高层的人(权贵、亲戚)都拼命吸,皇帝根本打不过他们。饮酒、吸毒、抽鸦片,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梳理社会机制和根本矛盾入手,这对于忙于应对外敌入侵的已故皇帝纣王来说当然是不可能的。就像清末的光绪根本控制不了猖獗的鸦片。
周人给和妲己泼脏水还不错。就以上六件事,不涉及他们的性格。没有燃烧忠诚,滥杀无辜,嗜血成性的指责。总之,周人并没有把和“暴虐放荡”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真正给纣王脸上抹黑的不是他的敌人周仁,而是五百年后战国时代的那些文人。
纣王形象的历史叠加
在文县温泉镇以北近9公里处,护城河南侧有鲍旭乡的王素村。相传此地是商朝末年冀州侯苏虎的故乡,后人将其命名为王素村。据当地人说,村北的原奶奶庙里住着“原国君”,即殷的妃子。是因为当地人没有把纣王的罪都算在妲己头上吗?
柏杨在《中国历史大纲》中评论说:“海伦的故事,在公元前9世纪,产生了荷马史诗《赫里亚特》和《奥德赛》。直到15世纪,的故事才产生了许的小说《诸神的传奇》。
其实细读徐的小说《封神演义》,也闪现过作者徐的思想火花。面对弱女子,徐先生终于不肯让这个天真无邪的姑娘从事诋毁忠良、敲骨剖腹产、发明灼人之刑等活动,让女娲点的千年老狐狸吸收了妲己小姐的灵魂,托付了她的身材。
据焦作人说,许写《封神演义》时,曾去焦作“实地考察”。当时离恩村不远有一座古墓,民间也流传着一个关于狐狸的迷人传说。徐先生将这个“连载式”的故事收入书中,演绎出“狐”附身于的奇幻神话。
对你来说没那么糟。
在“百家争鸣”中,为了表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战国时代的那些学者喜欢走极端。这就像两个人吵架,争论,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可以作为证据。他们喜欢举出优秀的好人(也就是他们托起的圣人)和极其恶劣的人(他们创造的坏人)作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论点,以使自己的理论生动、雄辩,以此来游说执政者,有时甚至为此篡改古代史。
于是,尧、舜、禹、商汤、、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像锦上添花一样被“包装”成了优秀的完人和圣人,他们的失败(如尧舜失位)也被美化成了所谓的“退位”。而夏杰、商纣王等可怜无辜的先生们则因为是失败者而“雪上加霜”,与“暴虐放荡”二字挂上了钩。这些亡国之君和他们面前的开国皇帝相比,有赢有输。不言而喻,你不压榨他们,谁压榨他们?
事实上,世界上怎么可能有100%的好人和坏人?循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脏水是如何随着历史岁月的拖延,一点一点地泼到纣王和妲己身上的。
春秋时期,纣王的罪行仅限于“谏死”。到了战国时期,比干的死生。屈原说他是淹死的,吕不韦的公仆说他的心被剖开了。汉代刘向进一步说,纣王剖开自己的心脏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之心”是不是7。
晋代喜欢写史书的大夫皇甫谧干脆说,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不仅剖开了我们可怜的“苦家伙”的心脏,还解剖了孕妇,想看看胎儿的形状。
子贡,一个学者,早就知道纣王的悲伤,他自己也有点不安。他说:“坏总比坏好!是君子居秽,后世必有恶报。”纣王不好,但也没那么坏,所以君子一定不要把自己混得太惨,不然后人会抹黑他以补其恶!
酒池肉林加妲己
至于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和“火烙”,周初的文献中从未提及,春秋时期也没有。最早由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描述。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笔很可圈可点:“以前姬子怕大象筷子,以为大象筷子不会添土,会是一杯犀角玉;大象筷子和玉杯一定不能是浓汤,但一定要结实,大象豹纹胎;驼、象、豹胎必食茅屋下无短衣褐衣,故锦衣九重,室阔高。活了五年,成了肉园子,放了鞭炮,爬了烂山,来了酒池,就这样死了。"
韩非子讲了这么久,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天下难事必易做,天下大事必细做。”意思是谨防拖延,告诫他“爱的”君王们:不要“大错特错,小错不断”,否则就会成为纣王那样的亡国恶王!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但他不在乎这些小错误,它们不断积累。最后错误越来越严重,酒池毁了,以至于他死了!
这种牵强附会,简单地把纣王亡国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为纣王设想的“奢侈”,而忽略了商朝积累的衰弱和外族的迅速强大,是韩非子的肤浅和片面。
但是,一切都是韩非子做的,他真的把“大错特错,小错不断”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这篇作文得100分是合理的,但这对纣王的形象来说是一个遗憾。韩非子作文之所以生动成功,是因为有纣王这样的“形象”为他装扮成道具。
西汉的司马迁也是大手笔,继续给历史添鸡精。他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加了“男人和女人在中间裸奔”,使他的文章非常生动。汉朝人认为这是纣王的淫荡。
汉朝的刘向不甘寂寞。他把纣王的芦台地区升级为“一大三里,一高千尺”,更加豪华。而详细设计牌子的图纸,更是让妲己坐在嘉宾席上观看,一个罪犯掉进了炭火里,拍手大笑。到了下一个东汉时期,纣王脸上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只好扩大酒池面积,允许划船,饮酒人数达到3000人。
晋代皇甫谧博士咬紧牙关,将芦台的建筑面积比汉代增加了十倍,达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同时,他可能觉得烙印不够,又“亲自”为纣王和妲己设计了一个热铜桶,由商朝的“囚徒”捧着,不一会儿手就烂了。
总之,纣王的脸脏极了,前后用了一千多年。后人之所以这样安葬他,也说明他当时被皇帝压迫得很厉害,所以不得不涂抹纣王来警示君主,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而苏妲己则受到影响,成为煽动者和帮凶,直至上升到颠覆大商王朝的实际执行者的地位。
殷商是怎么灭亡的?
根据官方记录,商纣王消息灵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肌肉发达。他曾征服东夷,向中国东南扩张疆域,开发长江流域。在商朝末期,它有两个主要对手:西部的周国和东部的彝族(甲骨文中称为任芳)。
由于周的权利,使远征西部,该国迅速变得强大。从周侯历到锡伯吉昌,仅仅两代之后,周开出的疆域就有了“天下三分之二”,而文王在山西历城与恶战,大败而归。如果不是东夷军事家姜子牙在商国东部反叛东夷,恐怕文王统一大业早就结束了,文王被俘下狱。
此后,吴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两面受敌。打败周军后,稍作休整,便挥师东进,无暇顾及西方,使周得以重整旗鼓。
在与东夷的战争中,纣王拥有最大的优势。为了永远避免后患,纣王甚至修建了一条通往东夷的道路,以便迅速调动军队镇压彝族人民的反抗。
虽然彝族人善于拉弓,但商军的箭是用青铜制成的,精致锋利,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的作战部队中甚至还有一支“象队”。古书上说:“商贾以象为虐以东夷。”大象象牙轻而易举地刺穿了东夷人的胸膛,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成批倒下。纣王指挥商军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大部分军队被俘?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制服了大部分东夷部落,俘虏了几千东夷人,大获全胜。从此,中原与东南的交通得到了发展,中原与东南地区的关系密切了。中原文化逐渐向东南传播,使当地人民能够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历史贡献应该归功于纣王。从《左传》记载的时间来看,他很可能是在这场征服东夷的战争中,路过一个苏部落,俘虏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在西方的周武王得知纣王的军队已经全部出动,直指东方,而首都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在一些反叛部落的指导下,奇兵突袭,在木叶一战成功。此时商王的军队远在东南,无力相助。牧野之战的商军不是商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俘虏。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还是非常惨烈,而不是像历史书上说的,奴隶和囚犯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不战而胜。事实上,从武王对纣王的处理来看,他绝不是一个仁慈的国王。
周武王占领了芦台,用大锤砍下商纣王烧焦的头,挂在白旗上。的两个妃子,苏(也就是)和辛,也被砍了头。其中之一是辛氏家族,据说是给殷的“贡品”。伍子胥掘墓鞭尸楚王,也遭到后人的诟病。为什么武王这样对待死去的纣王和妲己,却没有人说他残忍?纣王真的太糟糕了吗?
反正我是看历史书的,很多我都不信。“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