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主动找刘备?还是刘备请了诸葛亮?

《三国志》、《三国演义》最早版本的“毛遂自荐”,写的是“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决定出征的关键一段。据说刘备和刘玄德过于看重诸葛亮的才能。一次又一次,无论是被拒之门外,还是被一个小男孩嘲笑,他们都坚持要见诸葛亮,不顾风雪严寒,不请自来绝不罢休。但在比这两本书更早的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叫做“自荐”。据《魏略》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对来自曹操和孙权的军事威胁,而荆州牧刘表却缺乏对策。被曹操赶出中原的刘备此时驻扎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在隆中闷了差不多10年了,他学会了一门本领。“八阵图”也已经完成。看他已经30岁了,是时候大显身手了。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诸葛亮决定去樊城见刘备。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看诸葛亮年纪轻轻,完全是个陌生人,也没把诸葛亮当回事,就把他晾在一边。客人走了,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刘备还是不理他。恰好有人送来一条牦牛尾巴,刘备只顾自己用它编饰品。诸葛亮看到这里,忍不住认真地说:“我以为将军一定是有野心的,没想到他只知道织毛衣。”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一番交谈之后,刘备发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确实与众不同,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诸葛亮留为己用。这是最早的“自荐”版本。西晋的《司马徽与诸葛亮的对话》、《魏略》以及后来的司马彪在《九洲春秋》中都提到了类似内容的故事。在这里,让我们彻底恢复自我推荐——当时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分析天下大势:现在曹操已经以帝为臂平定中原,荆州必然是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而江东的孙权,近年来积蓄力量,在马庄使军强大,也把目光投向了荆襄八郡。可以说荆州直接受到曹操和孙权的威胁。荆州牧刘表缺乏对策,荆州战事一触即发,荆州之稳即将结束。司马徽说,刘玄德这时来到荆州,一定有所图谋。刘玄德和刘景升都是大汉贵族。刘玄德目前没有地位。他指望着刘京生给他一个住的地方。同时,他也在等待改变。诸葛亮问:“与刘表相比,刘备在才能上是优于刘表还是旗鼓相当?”司马徽笑着说:“刘表曾是洛阳的才子,学得比刘备高明。现在他是八郡之首,权力和刘备不可同日而语。而刘表不习惯军事,完全依靠蔡氏家族支撑荆州局势。他的儿子刘聪,家境贫寒,必然一事无成,怕分离,怕受苦。”“那刘备呢?”诸葛亮劝老师说下去。“刘备,一个看似平庸的人,没有一点才华。据说,在他成名之前,他只是一个编织座椅和卖鞋的人,但世界上所有的英雄都对他刮目相看。刘备天生就有一种领袖气质。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就是能说服有能力的人,心甘情愿的服从他的指挥,被他驱使,为他努力。这么说吧,他手下的几个战争将领,比如关羽,张飞,都有不当的勇气。他们可谓天下英雄,忠于刘备,百依百顺。”“有这样的英雄在刘备身边,他应该能成大事。可是这么多年来,刘备一直征战天下,为什么没有什么建树,成了霸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就是他身边没有一个人能给他出出奇的好主意,为他安排将领的使用。如果说刘备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允许他直接指挥三军,调度千军万马,至少他是不擅长的,如果不是没用的话。但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度。如果你愿意辅佐刘备,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施展一生所学的机会,一个统率千军万马,创造千秋伟业的机会。你为什么不试一试?”诸葛亮对刘备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毕竟没有机会接触,也不知道这个人有多大潜力。诸葛亮想当场见见这个人。他仍然相信“眼见为实,听力是空的”这句老话。就像刘表,大众口碑好,却让他们觉得不适合自己,不能依靠。他想看看刘备年轻时对他的态度,以及刘备是否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有领袖气质,还是一个名存实亡的江湖骗子,打着叔叔的招牌。司马徽说:“如果你要去见刘玄德,就应该趁早动手。据我所知,刘备现在驻扎在樊城。军队的下落令人困惑。今日在樊城,明日不准拔寨。”诸葛亮对老师说:“我今晚要去樊城。”一直被冷落的诸葛亮和刘备都有一个习惯。无论驻扎在哪里,他们总是拜访当地的名人,安抚当地的商人和民众,接待各界人士。现在在樊城,刚干完女儿的活,鞍马累。我想在我的宿舍休息一下,不想再有一个访客,所以我尽力接待她。客人祖籍河北涿州,以卖牲畜为生。他经常往来于凉州与中原之间,甚至塞外,自称是刘备的同乡。刘备离开家乡很久了,想了解一下家乡的情况。当他们在谈兴时,他们突然报告说有一位访客。刘备随口说:“客人多,但不多。请到客房来!”说着,站起来,走进门去迎接客人。来访者是一个年轻人,高高的个子,彬彬有礼,进门就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刘备急忙牵着他的手回礼。他上下打量着来访者。他身高八英尺多,眉毛明亮,鼻子挺直,相貌英俊。虽然他看起来很成熟,但他没有超过30岁,但他只是不记得他的姓氏...他忍不住问道:“我为刘备的盲目感到遗憾。你跟刘备在哪里接触过?”“我以前从未见过将军,今天是我第一次拜访。我是不速之客。我希望你原谅我的唐突。”“哦,请坐一会儿,我房间里有客人……”诸葛亮连忙说:“你放心,我可以在这里等。”刘备向诸葛亮点了点头,心想,这个年轻人能为我做什么?不像是看刘备耳朵垂在肩上,手放在膝盖上吧?这几天很多无聊的人都来看刘备的脸色了。想到这里,他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回到里屋,继续和涿州老乡说话。心不在焉的刘备和诸葛亮对刘备的第一印象很好,为人谦和,但又不失叔父风范。既然班里有客人,等一等也在情理之中。诸葛亮毫无怨言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盘算着如何与刘备对话。虽然刘备并不介意一个年轻人的突然造访,但他并没有太在意来访者。他猜想,从这个年轻人谨慎的态度来看,他并不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或者你想在我的账户下找份工作。涿州的乡亲们见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刘备没有挽留,把他们送到城门外。转身回房,捡了起来,送去和他凉州牦牛尾巴玩。老乡的到来让他想起了在家乡的日子,他情不自禁地像编芦苇席一样编着牛尾,完全忘记了还在客房里等着的年轻人。被冷落的诸葛亮忍不住说:“我原以为将军是个有野心的人,没想到他只会织毛衣。”说罢,起身离开。刘备意识到自己亏待了这位年轻的客人,赶紧放下牦牛尾巴,起身留下来,问诸葛亮是不是在找什么东西。“我来是为了荆州的安全。”刘备听了,大呼一口气,却说:“哦,那你为什么不去荆州牧刘景升呢?”我只是荆州牧手下的一名士兵。”诸葛亮已经放弃了来时准备好的言论,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本来想和将军谈谈治军治国的方略,现在什么都不想谈了。“自告奋勇失败的刘备心想,现在的年轻人不卑不亢,野心勃勃,小小年纪就跟我谈治军方略,未免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转念一想,萍水相逢,既然来了,我也敬重你,就忍不住跟你攀谈了,可以吗?为了表示大度,刘备劝诸葛亮坐下,心想:“我不妨试探一下他,让他知道治国治军的方略是什么。”于是,他以对待朋友的态度对诸葛亮说:“刘备认为治国治军没有什么,但有两件事。一是用道德教育人民;第一,依法执政,惩前毖后。你认为我说的对吗?"诸葛亮有备而来,不假思索地随口答道:"将军说得对,但两者不能孤立使用。一般德治是纯粹的,不能使社会有序,如果纯粹惩罚而不教导,那就叫滥用;只有儒法一体,礼随兵从,德教从,刑严从,才能有自上而下的克制,自左而右的秩序。"诸葛亮见刘备在听,就继续说教:"明君要管好自己的纪与法,政要有轻重缓急,一是纪、令、刑、体、民。“它是建立在纪律和惩戒原则,以及惩罚原则的基础上的。”刘备听了,产生了兴趣。他对自己说,这个年轻人肚子里还有东西。看来他是有备而来。我继续问:“你认为作为政治家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什么?”诸葛亮回答说:“我认为,治国之道是听而观之,采众之言,求术士,则以物为目的,以众之声为耳;伟大的凡人视多看为智慧,多听为上帝...如果你听不到抱怨,你就不能伸展他们,如果你不接受好的,你就不能信任忠诚的,邪恶的可以让他们强奸你...”诸葛亮虽然回答了刘备的问题,但从刘备的眼神中看出刘备有点心不在焉,于是停了下来。他无意在此久留,即起身离去。这一刻刘备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有点城府,于是有了挽留他的打算。正在犹豫的时候,他看到诸葛亮已经下定决心,放弃了。故事讲到这里,志愿军的故事似乎是真的,但是诸葛亮这次的志愿军是失败的。诸葛亮亲自到刘备驻军探营,推荐未果。但在历史上,这只是诸葛亮和刘备关系的开始。他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诸葛亮老师和岳父的共同努力。当诸葛亮在樊城见到他的岳父黄并讲述他的故事时,不禁感叹道:“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不能控制自己!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充满了知识却没有施展的机会。黄看着诸葛亮说:“你受了这么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了吗?"?在我看来,这只是唱大戏前的一个小前奏。”黄轻推道:“一切都是事先定好的,没有计划就要废除。人的智力技能是为有机会施展而准备的,但机会没来的时候,耐得住寂寞就好。”诸葛亮点头说:“子曰: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如果生错了时间,等不到明君,继续做隆中的山村汉子也是不错的选择。”黄点了点头,喝了口茶,然后说道,“不过,机会也不完全是等来的。有时候你得去争取,你可以想办法让机会来找你。”翁婿夫妇正在谈话,家人来报说有客来访。诸葛亮说:“一定是水镜先生。让我在大门口见他。”话音未落,司马徽已经走进大堂,边走边说,“又不是外人,用不着这么多客套。”转而对孔明曰:“吾不奢求范成一行皆大欢喜,是乎?”诸葛亮点点头。司马徽说,“这种抱怨是老师考虑不周。既然有了目标,要想实现就要精心规划。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就贸然行动,那自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承认学习不好,脚不掉地,只抱怨瓜不熟;渠虽已建,水未至,尚缺引水。”“是啊,我以为瓜熟了。她为什么没有掉下去?还有一阵风,风就要倒了。”黄拧须说。“这么说运河已经修了,有什么引水的办法?”司马徽问道。“今天这里没水吗?水镜水镜,没有水怎么会变成镜子?”这时,黄丑丫兴高采烈地走进大堂,对父亲说:“酒热了,酒席准备好了。快请司马老师喝酒,喝完请水镜先生说实话!”在游山玩水的宴会上,司马徽说:“徐元直前几天问我一个主意,我告诉他,即使他保持匿名,他也会露面。他原打算去洛阳从军,然后去曹孟德避难。我跟他说,如果你现在参军,但你是个士卒,那你什么时候混?还不如投刘玄德一票,攻击曹骏,让曹孟德吃你几次苦头,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名声会传得很远很广,你自然会有好的前途。”诸葛亮马上意识到:“你是让徐庶去帮我打听刘玄德是否能帮助主吗?”司马徽不置可否,说:“总之,我们先看看刘玄德的性格吧。”黄点点头说:“嗯,自荐总比名人好。”诸葛亮说:“我认为刘玄德还没有意识到周围没有人。他大概以为自己身边都是文官武将人才,完全可以依靠身边的人驰骋天下,创造丰功伟绩。所以我还是想留在隆中,研究战术,完善八阵图。”司马徽连连摇头说:“前天,我和庞德公谈了你的学业。我觉得你现在最需要的是游山玩水。尤其是西川五十四州,你还没有去旅游过,对那里的风土人情也只是在以前的著述中略知一二。在我看来,你应该亲自体验一下。纸上谈兵容易,也容易把事情搞砸。毕竟地形和人造图形是有区别的,误差很多。所以真正的将军必须亲自勘察地形。”诸葛亮按照他的老师司马徽的指示,开始有目的地周游列国。哪里能埋伏,哪边易守难攻。他把它们一个一个地记录下来,令人惊讶地发现了一张五十四个州的地图。他跟着地图走,在地图上标出他观察到的地形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广交贤士,拓展了自己的信息网络,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推荐诸葛亮此时的、黄等人已经开始全面研究,对的相貌、行踪、爱好、性格特点以及随行人员的情况逐一分析,布置对策。我对刘玄德自身的优缺点和生活习惯了如指掌,以至于水镜山庄那些极其博学的人,一见到他就能熟悉刘玄德,认出刘备。司马徽在水镜别墅不露痕迹地推荐了诸葛亮。他对刘备说:“龙符和潇峰,他们两个可以安全的世界。”但他没有说“龙符”就是诸葛亮,原因很简单,司马徽知道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是片面的,他担心刘备对诸葛亮的最初印象会影响他接下来的安排。司马徽不愧是老谋深算,为了弟子的前途,他在刘备面前推荐了《龙符》。这还不是全部。当天晚上,他招募了许徐庶袁志,并安排徐元直申请隐姓埋名为樊城,刘备驻扎在那里。刘玄德认为徐庶是“龙符”,于是拜徐庶为军师。这个徐庶,一开始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于是曹操设计徐苑直取许都。徐叔知道这是一套,但又不得不往里面钻。在前往许都的途中,他向刘玄德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有幸结识了比自己优秀许多倍的诸葛亮。此时,刘玄德也在想,水镜先生说龙符和凤雏是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两个在世界上都是安全的。他怎么没听说诸葛亮这么大的角色?当徐庶说诸葛亮是“龙符”时,刘备恍然大悟。徐庶告诉刘备,龙符不能弯曲,这使你和蔼可亲。为了得到获得天下英才的刘备的帮助,他也是豁出去了。一次上门失败,他会做两次,两次失败,他会做三次。谁能受得了一再的要求?历史上最经典的剧本《刘备》当然成功了,但仍在和黄的策划之中。刘备没有动身去隆中的时候,司马徽担心刘备还在犹豫,亲自去找刘备,强调诸葛亮是“周星八百年的姜子牙,汪涵四百年的张子房”。用这句话催促刘备赶紧备马,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决定雇用诸葛亮。"很快就把信息传达给了黄。黄程艳又一次来到卧龙岗,对诸葛亮说:“机会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诸葛亮问:“刘玄德不是要来拜访吗?”黄问:“你怎么猜到的?”“几天前,徐元直离开了我。”“你打算怎么办?”“我在想,没想到会这么快。”“作为老师,我为你设计了一部‘三顾茅庐’的话剧。”“这个场景讲的是隆中卧龙岗吧?”诸葛亮猜不出岳父是怎么计划的。“那你要我做什么?”“你没看见孩子们在做游戏和唱歌吗?一网不抓鱼,二网不抓鱼,三网抓一条小尾鱼...哈哈!你还不如先躲起来,找个没人打扰你做作业的地方。题目是‘隆中对怎么打’,副标题是‘给刘备指路’。前三部戏不用管,自然有人唱。”黄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计划。第一部戏邀请隆中的邻居和稻田里的帮工来演。平时不是教他们背诗吗?让他们在贵客来隆中时,在稻田里即兴吟诵,让游客看一看。隆中的农民都这么有见识,可想而知卧龙该有多好。在第二部戏里,昨天,崔和孟回家探亲,来到我家迎接他们。我让他们帮我,客串一下,见见刘玄德,聊聊天,看看卧龙的同学朋友们的才艺,为卧龙的样子做个陪衬。诸葛俊应该负责穿线穿针,书童也应该有几条线,也好应付访客。第三部戏我客串,给你当陪衬。既然刘玄德来到了隆中,他就不能空手而归。在看到卧龙之前,他觉得很庆幸你来了,他觉得收获很大,这让他更加渴望看到卧龙。诸葛亮觉得不好意思,说:“我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吧?”水镜先生已经把我介绍给刘宇舟和徐舒。他把自己比作西方的寒鸦和马旭,而我是独角兽和凤凰孔明。这就像把我放在火上,让我的脸燃烧。”“这件事你听老爷子的安排!别的不用管,认真做作业就好。“应该说,黄老先生为了给诸葛亮出镜烘托场面,策划了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一幕。”三个陪衬,三个头像,三个突出”,这是黄的专利!至于“三顾茅庐”的表演效果,以及诸葛亮“三顾茅庐”后的表现,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就不需要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