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晋北皇陵

皇陵是古代墓葬制度的缩影,通常位于风景和风水优越的地方。每一次转折,都遮天蔽日。而它的墓中满是人间珍宝,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清白的。历代帝王陵墓中,首推秦始皇陵。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有70万人在* * *-做着同样的事情——建造坟墓。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占地56.25平方公里。墓地仿照秦国首都咸阳,大致呈之字形,相当于把咸阳城和首都的衙门搬到了地下。秦陵考古已经持续了40多年,各种高科技手段轮番上阵,但人们还是一无所获。按照现有的技术,估计打开地宫,解开秦陵之谜,至少需要200年。

其次,应该是位于原武陵山上的汉武帝陵墓。汉武帝在位54年,从登基后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每年拨出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耗时53年(比秦陵长15年)。但陵墓规模远小于秦陵。但却创下了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长、埋藏宝物最多的汉墓三项纪录。现在的茂陵高46.5米,方形金字塔形,由黄土层夯筑而成,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的外表并不宏伟,但它的地宫却极为富丽。53年,汉武帝把国家里的财产源源不断地送进地宫,最后多到再也放不进去了。后来赤眉军来盗墓,“不能腰斩”(《晋书·索林传》)。

第三,我们应该宣传明朝的祖先朱迪的长陵——明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陵墓。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它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与成祖在明朝皇帝中的地位相对应的是,长陵是明十三陵的中心,其他陵墓都是弧形环绕,使用神道。十三陵是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代表了200多年来明代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最高成就。为了防止盗墓,历代皇帝采取了各种措施。一种是设立“疑似墓”。历史上曹操曾设疑冢72座。此外还有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还设立了“疑似坟墓”。“疑墓”在历史上被称为“虚墓”、“假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但是用可疑墓葬的方法来防盗还是有缺陷的,因为遇到有耐心的盗墓贼,一个接一个往下挖是没用的——除非真墓根本不在可疑墓室里。

于是,历史上的无情大师们认为利用疑冢防盗的方法并不靠谱,于是又使出另一个残忍的招数:诱捕盗墓者,不留活口,抹去所有线索。《史记·秦始皇本纪》:“葬之时,可以说工匠即机器,人皆知之。藏起来就放心了。当大事结束时,我藏起来,关上门,关上门。我已收了匠人,藏了起来,再无复出之意。”为秦始皇陵做秘道的工匠,自然熟悉陵墓的构造,包括墓中所藏的宝物,所以都被禁止在墓道内。从此,墓中的机关无人知晓,也没有办法找到盗墓的方法。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苏州虎丘是吴王阖闾之墓。山下有一个剑池,下面是阖闾的墓门。池旁有“千石”,是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后所杀。石头的横截面上还留有深紫色的痕迹,据说是过去受害者的血。杀人灭口真的很不自然,纯粹是暴君的专利。所以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了。其实隐瞒墓址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无论是涉嫌陪葬还是杀人。至少,世人普遍知道古墓的范围,被发掘只是时间问题。比如秦始皇陵和阖闾墓,据说都是被盗的。所以最彻底的方法就是秘密掩埋,不要在地上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经典案例是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的墓地极其隐秘。《元史》、《民族风俗旧礼》记载了可汗下葬的过程。“到了坟地,把洞口的土切成块,依次排好。一旦棺材放下,就依次盖上。若有残土,必离他处甚远。”“葬不起,千马平之。杀了骆驼子,用千骑守护。第二年草长好了,就搬走了,散了,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当你要祭祀的时候,你要以你所杀的骆驼的母亲为向导,你就知道坟墓是什么了,要看它在什么地方呻吟。”历史上隐藏墓的例子有魏文帝曹丕的“寿阳岭”,后赵石勒苏益格皇帝的母亲之墓和南燕皇帝慕容德的墓。他们的墓葬大同小异,都不在地面上建造大规模的墓地,也不竖立任何标志,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埋葬地点。慕容德的葬礼特别神秘。“是夜十余棺,分四门,葬于谷中,却不知其身在何处。”(《晋书·慕容德实录》)。明太祖朱元璋把秘葬推向了极致。据说葬礼现场是13棺材和13城门同时进行。主持这一幕的是明朝文健皇帝朱允炆。那么,当朱允炆安排自己的葬礼,也就是建造自己的坟墓时,他会不会步祖父朱元璋的后尘,来一场“秘葬”?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他熟悉他的祖父朱元璋。从上述历史情况推断,上晋北古墓应该是“疑墓”和“虚墓”,在地下深处或上晋北山腰或周边应该有“秘葬”或“真墓”。这个“秘密埋葬”或“真正的坟墓”应该是在朱允炆去世之前建造的,它最终是由他去世后那些幸存的部长们完成的。这一点可以从课题组去年调查获得的大量资料中得到证明,特别是发现上晋北曾经有大量的金银财富和“虚墓”的奢华。

那么,为什么文健和他的手下建造这样一个“虚拟墓”和“疑似墓”?作者认为,首先,他想告诉世人和后人,文健皇帝朱允炆并没有“自焚”,而是被朱迪篡位,流放到闽东。第二,当时使用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塔形纪念碑,以掩盖朱迪的人。第三,最重要的是告诉后世的有识之士,他和朱允炆都葬在古墓附近的山上和地下。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集中时间、人力、财力,认真分析判断文健“真墓”的位置,可以利用现代探测手段找到,这是考古学家和文物管理部门的事。